作者 |沈拙言來源 | 零壹財經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在經濟波浪式復蘇的過程中,小微企業也在曲折前行,為小微企業主提供紓困服務的金融機構及小微賦能機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呈現出相應的發展軌跡。
作為長期為小微企業主提供金融服務的賦能機構,陸金所控股(NYSE LU;06623.HK)日前發布了2023年二季度業績報告,整體上走出了一條“微笑曲線”。
(資料圖片)
據業績報告,陸金所控股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2.7億元,凈利潤為10.04億元,凈資產達948.2億元,包括銀行存款469.3億元,資金與資產雄厚,彈藥充足。凈利潤層面,在經歷2022年的波動后開始回升,較之一季度大幅增長37.2%,主要原因在于新增貸款資產質量企穩和成本優化。
為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監管環境與市場環境,陸金所控股在2022年確定并推進了多元化戰略轉型,時至今日已初見成效。這家資產、資金雄厚的普惠金融巨頭,是怎樣朝自己預期中的“U型”曲線進發的?審慎經營戰略帶來的韌性被陸金所控股視為利潤改善主要原因的資產提質與成本優化,兩項戰略在公司獨特業務模式中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
財報顯示,公司二季度新增貸款的C-M3指標與上一季度相比持平,整體企穩。陸金所控股董事長兼CEO趙容奭表示,注重資產質量的審慎經營策略正在逐步取得成效。從早期風險指標看,由于強化風控,近期新增貸款的資產質量符合預期。
資產以小微企業為主且周期較長,一直是陸金所控股區別于同類機構的重要特征與核心競爭力。據陸金所控股回港招股書,截至2022年底,旗下平安普惠大約82%的貸款余額來自小微企業主,平均貸款期限在38個月以上,無抵押貸款件均為24萬元,有抵押貸款件均為44萬元。
相較于其他平臺,陸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產品額度更高,周期更長,資產整體較重。為降低風險,更好地推動與資金機構的合作,陸金所控股整體采用了“助貸+信用保證保險”的方式增信。同時,不管是普惠金融業務龐大的直銷隊伍,還是平安集團數十萬保險代理人的業務聯動,都賦予陸金所控股從獲客到風控近乎全流程的線下競爭與資產優勢。資產與線下人員優勢為陸金所控股提供了規模發展上的動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轉型靈活性——無法向業界較為主流的“輕資產模式”轉型。陸金所控股的選擇是,直接加碼原有優勢。
陸金所控股持續推進旗下融擔公司100%增信的業務模式,不斷加大擔保比例,通過融擔模式助力合作銀行更好地實現小微貸款“敢貸愿貸”。趙容奭表示,新業務模式取得了良好進展,獲得廣大合作銀行的認同,有望在中期改善陸金所控股的盈利能力。
業務上夯實優勢,運營上降本增效,以“節流”方式解決“成本高、利潤低”的問題。陸金所控股聯席CEO計葵生表示,面對復雜情況,公司主動進行戰略調整,堅定推進敏捷運營和成本控制,總費用同比減少了27.2%,幫助公司成功實現了凈利潤的持續增長。
開源層面,截至6月30日,消費金融貸款在陸金所控股新增貸款中占比由一季度24.4%提高到33.5%。趙容奭表示將進一步發展消費金融業務,并專注于小微信貸服務和消費金融業務之間的產品多元化和交叉銷售,預計在未來12至18個月內,消費金融業務將在陸金所控股業務布局中越來越重要。
消費金融在經濟恢復大背景下將發揮重要作用。自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后,我國已形成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政策文件以及促進汽車等消費的一攬子政策扶持體系,陸金所進一步發展消費金融也是因時而動。
新增貸款集中于經濟韌性強、恢復速度快的地區,為此陸金所控股將聚焦重點地區小微企業、關鍵人群精準支持。財報顯示,陸金所控股二季度直銷業務中來自小微經濟復蘇較快地區占比從一季度的70%提升至74%,件均28.5萬元,較一季度有明顯提升。
在審慎經營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果后,陸金所控股也表達了未來展望:業務模式的優化、重點地區與人群的精準支持、消費金融業務的加碼、提升風控能力與整體產能效率是公司多元化戰略轉型繼續深化的主要舉措。“堅持謹慎、充滿樂觀”是金融業共通態度陸金所控股戰略轉型的背后,是金融業尤其是小微普惠金融整體環境的變化。在由“高速增長”到“高質量增長”的時代要求下,為小微金融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與小微賦能機構均主動開啟由“量”到“質”的轉變。
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在2023年面臨著變化的監管環境與市場環境,作為銀行的合作伙伴,陸金所控股也受環境影響,轉變了經營戰略。
具體來看,原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23〕42號,下稱“42號文”)不再提出“兩增”,而代之以的事“繼續保持增量擴面態勢”。這也是2017年以來監管部門首次沒有對普惠小微貸款的規模和戶數增長提出定量要求。
這一監管指標的變化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對大型金融機構而言,面向存量市場的經營調整是2023年的主基調,趁此機會調整息差、消化資產、把控風險;中小型金融機構在短期沒有監管指標的情況下可審視自身業務,力有不逮者可能選擇不再提供相關服務。
在今年銀保監會開具的罰單中,有多家銀行的違規行為與民營企業及小微紓困有關,主要是對前期開展的支持民營企業及小微企業重大政策落實專項現場的反饋。這些機構存在貸款資金被挪用、統計數據不真實、重大關聯交易審議程序不規范等違法違規行為。
監管部門更加注重提高金融機構服務小微和民營企業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續性。多重因素下,金融機構遵循商業可持續原則,審慎而又樂觀地開展業務,是相對理性也是行業共通選擇。沒有監管層面的增長壓力后,今年將是金融機構調整業務模式與結構、加強小微業務合規性的絕佳時機。
也正是在新環境下,陸金所控股通過開發“AI+專家模型”、升級信貸預測模型、推出專業領域大語言模型“無師”等方式,優化自身資產。據財報,截至6月30日,公司消費金融貸款余額328億元,不良率2.2%,環比下降。陸金所控股的“長期主義”趙容奭提及,低風險、多元化戰略轉型是公司基于長期主義做出的決定。
在復雜而又具有挑戰的時代環境中,“長期主義”是一個高頻詞匯,它通常代表著兩層含義:其一,要踐行長期主義的前提是機構的可持續性,首先得活下去才有長期可言;其二,要有足夠的競爭壁壘,能支撐跨周期的競爭局勢。
陸金所控股的長期主義在哪里?
用趙容奭的話說,是聚焦可持續健康發展,持續堅守戰略目標,堅持不懈地把客戶放在第一位,在細分領域精耕細作。
技術層面,陸金所控股旗下的平安普惠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提升服務能力,讓小微企業主足不出戶便能完成融資服務需求。早在2021年6月,平安普惠正式推出AI視頻貸款方案“行云”,通過擬人AI客服“小惠”全程與客戶“面對面”服務,可實現最少零文字輸入、大幅降低等待時間。
截至到2023年7月底,“行云”已累計服務客戶74.7萬,客戶累計獲得借款1994億元,申請流程平均耗時降低31%。
智能客服也是顯著提升客戶服務效率的有效工具。陸金所控股在這方面表現不俗,其智能客服團隊在首屆人工智能訓練師“未來之星”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得金獎。上半年,智能客服平臺累計服務客戶490萬人次,解決率超84%。
客戶層面,陸金所控股所服務的小微企業主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大,難免帶來短期業績上的波動。我國經濟復蘇是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身處這一過程之中,順應周期發展,進行理性的收縮與調整,優化小微企業服務流程與客戶體驗,也契合當前經濟形勢下小微企業的實際需求。
將視角放大,我國普惠金融步入深水區后,也不再一味追求量增、價跌,而是提倡小微企業服務機構遵循商業可持續原則。42號文提出“加大對小微企業續貸支持力度”,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發小微企業續貸專門產品或完善現有產品續貸功能,既是對小微企業長期金融幫扶的關懷,也對銀行及相關服務機構提出了新的要求。
為了跨越周期,陸金所控股選擇的審慎經營與多元轉型,并不是一味的戰略收縮,而是按下了彈簧,準備迎接外部環境不斷向好后所激發出的強勁彈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