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摘要
√ 隨著電子商務持續繁榮、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擴大,2022年Q1的交易規模為93.78萬億元。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聚合支付滲透率也在不斷提高。√ 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官網披露已備案的13421家收單外包服務機構中,業務類型含聚合支付技術服務的有463家。其中,有104家于2020年備案,307家于2021年備案,同比增長200%左右;2022年上半年,52家聚合支付機構完成備案,較上年同期減少69%。√ 已備案的聚合支付機構最早成立于1995年,此后成立的機構數量逐年增加,2015年成立數量最多,有45家。63家公司在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即完成了備案。√ 已備案的聚合支付服務商的注冊地址分布在26個省市,其中廣東和北京最多,各89家;其次為上海,達71家。三地合計249家,占已備案機構的半數以上。已備案的聚合支付機構中有445家(96.1%)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業務。√ 近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收單外包服務機構系統網站公示,上海菜信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備案狀態顯示為“擬取消”,意味著該企業將成為首家被取消備案的收單外包機構,備案不再“只進不出”。隨著條碼支付、數據安全等問題逐步被納入政策,聚合支付行業監管政策也將進一步完善。研究機構:零壹智庫編審:趙金龍 作者:吳夢雨 張卓君
一、聚合支付進入合規化良性發展時期,交易規模持續增長聚合支付又稱“第四方支付”、“融合支付”,是對支付寶、微信等非金融機構作為銀行與商戶的支付中介的第三方支付在場景、需求、渠道、平臺等方面碎片化的融合補充,指收單機構運用技術手段集成銀行卡支付和互聯網、移動支付方式,對多個支付渠道統一實施系統對接和技術整合,整合的支付渠道涉及中國銀聯、銀行及非銀行支付機構,并為特約商戶提供一點式接入和一站式資金結算、對賬服務。2017年,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持續提升收單服務水平規范和促進收單服務市場發展的指導意見》將聚合支付平臺定位為“技術服務商”,明確聚合支付企業業務。2020年8月底,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備案管理辦法(試行)》,包括聚合支付在內的收單外包服務開啟備案制。我國聚合支付行業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起步期、規模爆發期、合規發展期。2014-2015年為行業起步期,移動支付逐漸形成多主體競爭局面,線上支付方式多樣且市場飽和,線下二維碼扣掃行為出現,多樣化的支付場景催生了聚合支付;2016-2017年為規模爆發期,二維碼支付獲監管機構認可,支付寶及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的加速線下滲透,聚合支付產品更為多樣,且市場推廣都較高,資本爭相入局,行業競爭火熱;2018年至今為合規發展期,政策頻發,洗牌加速,2020年備案制出臺,行業進入合規化良性發展時期。隨著電子商務持續繁榮、移動支付快速發展,我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擴大,2022年Q1的交易規模為93.78萬億元。聚合支付作為第三方支付的衍生,依托于第三方支付發展。據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聚合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僅為0.1萬億,2015年飆升到了1.5萬億,2016年繼續增長到8萬億,同比增長433.3%。到2017年監管趨嚴,增速顯著下降,但第三方支付規模持續增長,聚合支付滲透率也在不斷提高,聚合支付交易規模依然保持增長態勢,2020年預計達到63萬億。二、463家聚合支付機構已備案,63家成立時間不到一年半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官網披露已備案的13421家收單外包服務機構中,業務類型含聚合支付技術服務的有463家(詳細名單見附錄)。其中,有104家于2020年備案,307家于2021年備案,同比增長200%左右;2022年上半年,52家聚合支付機構完成備案,較上年同期減少69%。圖3:2020H2-2022H1聚合支付機構備案情況數據來源:零壹智庫從成立時間來看,已備案的聚合支付機構最早成立于1995年,此后成立的機構數量逐年增加,2013-2017年迎來機構成立小高峰,其中2015年成立數量最多,有45家。圖4:已備案的聚合支付機構成立時間數據來源:零壹智庫在已備案聚合支付機構中,有63家公司在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即完成了備案,其中上海越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重慶供銷電商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成立不到兩個月就完成了備案。
(未完!完整內容,請看PDF報告)
【溫馨提示】1、完整版報告閱讀,請點擊報告開頭的“立即訂購”!2、PC端用戶在付費后,請點擊標題下方”在線閱讀“看完整版PDF報告。3、購買后如需發票,可登錄零壹智庫Pro(PC端),到[個人中心]-[我的已購]自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