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叛逆”這個詞兒,成為無數家長對青春期孩子的共識:孩子脾氣暴躁、孩子沉迷手機游戲、孩子無心學習……面對孩子身上的種種問題,家長無奈嘆息:“作”吧,過了青春期就好……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當孩子的反應愈演愈烈,家長們迫不得已帶孩子就醫,診斷書上“抑郁癥”3個字令家長錯愕:好好的孩子,怎么生病了?
趙先生的家庭就面臨這樣的問題:他的兒子小趙是位寄宿生,平時跟父母相處的時間比較少,每周只有周末回家。趙先生和趙太太都會盡可能地抽出時間來陪小趙一同度過周末,但隨著小趙進入青春發育期,總覺得和小趙交流的時間和話題越來越少。
在一次往常的周末回家,趙太太感覺到小趙行為和神情與之前有所不同,但說不出哪里不對勁。她嘗試想與小趙交流,讓趙太太意外的是,小趙反應出特別的不耐煩,甚至有些過激的行為動作。于是,趙先生和趙太太急忙為小趙安排了心理醫生。
經此以后,小趙看似風平浪靜,但是,趙先生一家還是放不下心來,因為在心理醫生干預后,小趙目前的情形并不容樂觀:經常唉聲嘆氣,說話的時候總是低著頭。更讓趙先生和趙太太最為揪心的是,他們了解到,小趙跟心理醫生吐露自己曾想自殘,這讓趙先生一家日常對小趙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稍有不慎觸發到小趙的負面情緒。
幾經周折,趙先生一家了解到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的靜進教授,擅長診療各類兒童少年發育行為障礙疾病,尤其是自閉癥、情緒障礙、抽動癥、學習障礙、多動癥等的診斷與治療,并擅長為家長提供子女心理疏導等養育指導。更讓趙先生一家感到便捷的是,他們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在平安健康App進行電話咨詢,于是第一時間預約了靜進教授的時間,希望靜教授能給小趙提供一個好的治療方案。
很快,趙先生一家接到了靜教授的電話,經驗豐富的靜教授判斷小趙的情況屬于輕度抑郁,目前不僅需要藥物治療,還需要生活上的干預,雙管齊下的治療效果會比較不錯,讓家長不要過于擔心。了解到小趙在住校,靜教授向趙先生和趙太太建議:可以給孩子選擇走讀或者和學校商量休學一段時間進行情緒調整,增加孩子和家長相處的時間,同時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選擇飼養寵物安撫釋放孩子的情緒,保證睡眠時間。此外要鼓勵孩子多社交,進行一些戶外運動,還可以用寫日記等等手段療愈小孩內心的郁結。只要能做到以上這些,基本就可以改善孩子的情況。
通話結束后,趙先生和太太受益良多,趙太太特別把靜教授電話里提到的建議都逐一用筆記本認真記了下來。并且立刻按照靜教授的建議給孩子進行藥物治療和生活干預。一段時間后,小趙同學還真得變得積極開朗起來,不僅學習比以前認真上心,和父母的關系也變得融洽起來。趙先生一家不禁感慨:真是多虧了平安健康名醫服務的幫助,才能這么高效地預約到靜教授的線上咨詢。
平安健康以“構筑專業醫患溝通橋梁、用心守護全民健康”為使命,秉持“省時、省心、又省錢”的價值主張,以讓每一家企業擁有幸福職場、讓每一個家庭擁有專屬醫生、讓每一位用戶擁有平安健康為愿景,持續為社會提供高質量醫療健康服務,為助力數字中國和健康中國戰略推進貢獻力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