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省運會東風,中國女足“搖籃”重煥生機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蘇荇
【資料圖】
國家女子足球英德訓練基地主任付文卓近來干勁十足,自從1996年進入基地工作,他27年來的夙愿終將實現——借廣東省運動會的東風,引入8000萬元債券資金,這個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女足的“搖籃”重煥生機。
昔日英德閃亮的招牌
從廣州往北一個多小時車程就能到達基地。兩座大門平行而立,小的那道門只能容納兩車通行,鐵門緊鎖,雜草爬上墻頭,這是37年前的老大門。舊大門往左走二三十米,是基地新的拱形大門,寬敞、大氣、潔凈,乘車進入,新的六層綜合大樓工程已近尾聲,六塊標準足球場大部分已鋪設完畢,一塊嶄新的棒壘球場剛剛承辦完省運會的比賽。室內五人足球場、人造草足球場也在規劃之中。
國家女子足球英德訓練基地始建于1986年,曾是英德市一塊閃亮的招牌,與昆明的海埂基地齊名。中國女足每逢冬訓或是大賽前,總會在這里集訓3至6個月。每年冬天,各省市女足也如候鳥南下。1987年最頂峰之時,全國共有30多支女足在這個基地訓練、比賽。因此,這里被稱為中國女足的“搖籃”,中國女足從這里邁出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步伐。
上世紀90年代,由于訓練場地等條件跟不上時代需求,曾經輝煌一時的基地逐漸凋敝。付文卓記得剛畢業那會,基地主要是承接一些中國足協的U系列賽事和教育廳的賽事,2013年是最好的年景,一年也只接到6個賽事和中國足協的兩個月冬訓任務,基地使用時間最多只有100天。
從2015年開始,基地中斷了接待任務,漸漸消失在足球圈的視野中,“我們那時很恐懼再去接賽事,因為條件實在太簡陋,擔心安全方面得不到保證!”付文卓至今還記得,2014年有體育媒體寫了一篇有關青訓的文章,提到梧州和英德等主要青訓基地,指以這樣的訓練條件,中國如何能培養出屬于自己的“梅西”?付文卓表示:“作為從業者,我心里是認同的,但當地財力不足,沒有經濟條件支撐,我們的確能力有限。”
從2016年到2019年,是校園足球發展的井噴階段,對場地有大量需求,但英德基地卻陷入沉寂,錯過了最好的發展期。
融合體育和旅游資源
十幾年間,付文卓無時無刻不在盼著基地重建,當地政府也曾想過把基地拋出去,引入資本進行改造建設,但合約談判一直進行得非常艱難。
直到2018年確定第十六屆省運會落戶清遠,基地承接三項比賽任務。借此東風,基地申請到了8000萬元的債券基金,并于2020年推進重建項目。
三年來,付文卓每一天都過得忙碌而充實。基地重新進行土方平整,六塊球場規劃完成,11000平方米的綜合樓拔地而起。截至目前,基地已經接待了2000多人的省運會團隊、棒壘球項目,女足三個組別項目比賽已經完成。
重建工作有條不紊,但未來如何高質量發展,付文卓也在不斷思考。作為一個中小規模體量的訓練基地,承辦國內、省內青少年級別的比賽尚在能力范圍內,但現階段承接國家隊層面的訓練和比賽,條件是達不到的。“所以我們不急于引進高級別的比賽,而是先把基地重新運營起來,爭取回到足球賽事圈子里去”。
基地過去項目單一,以承接訓練和賽事為主,付文卓計劃未來項目需要多樣化,除了室外足球,室內五人制足球、籃球場、羽毛球場、棒壘球場都運營起來,經營種類不再局限于承辦運動隊集訓、比賽,“我們希望將英德足球版塊融入經濟文化生活中,未來不要單單去接賽事,要把體育和旅游的資源結合好。比如一年體育賽事或集訓有100天到120天,那剩余的大半年時間,幾百個床位、餐廳、會議室不能讓它閑置,可以接一些拓展、研學和培訓項目”。
他們有意識地保留和收集一些老物件,如一兩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樓,女足時代的獎杯、錦旗、剪草機、書籍、圖片和視頻等,舊的基地大門,打算屆時做一個展示區。未來還計劃邀請女足隊員過來打表演賽。付文卓表示:“我們要挖掘女足文化,還有英德足球歷史,講好故事,吸引旅游人群,歷史這一塊一定不能遺忘。”
8000萬元債券基金只是起步,未來如何產生效益才是關鍵。付文卓算了一本賬,除了前期的硬件投入、設備等,還需要籌措400萬至500萬元資金。未來看是國資財政等牽頭,由體育局或基地剝離一家公司來運營對接市場;又或是整體外包,引入經營公司進行經營權出讓。
其實,英德訓練基地只是一個縮影。利用承辦大型賽事的契機,盤活具有歷史文化積淀的體育資源,實現廣東體育的高質量發展,是一條實實在在的發展路徑。省運會不但給英德帶來了硬件設施翻新改造的契機,還留下了寶貴的辦賽經驗,鍛煉了一批操辦賽事的人才,為下階段發展推高了一個平臺。“未來我們的底氣肯定會更足,省運會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啟示和經驗,值得我們體育人很好地去思考。”付文卓說道。
《羊城晚報》2023年3月16日A11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