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新課標理念落地,指導教師將理論轉化為教學實踐,優化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模式,深圳科學高中龍崗五和學校于近日舉辦專題研討活動,邀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組專家成尚榮作專題報道,深圳科學高中龍崗五和學校領導及全體行政人員、集團校教師代表共同參與。
“當前課程改革已進入深化階段,教育部專門出臺《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其核心關鍵詞正是‘行動’。行動即實踐,行動即做事,理想與現實之間最短的距離就是行動。”成尚榮作《做課程教學改革深化的行動主義者》主題報告,從六個維度深入闡述了如何成為課程教學改革深化的行動主義者。
課堂教學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成尚榮指出:“沒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改革,就無法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從一堂課的高質量高水平開始。”他強調,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從課堂中走出來的人,因此必須將課堂教學的價值意義提升到全新高度。
學生是思想勞動者、精神勞動者和情感勞動者。成尚榮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指出學生不僅是學習者,更是“思想勞動者”。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指出,學生還是“精神勞動者”和“情感勞動者”。課堂教學要超越知識傳遞,以思維發展為核心,重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元認知能力。與此同時,教學要觸摸學生情感的脈搏,教師須以熱愛和關懷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志向,讓課堂有溫度、有味道,真正實現“情感勞動”。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培養出挺起民族脊梁的時代新人。
學科育人是教學改革的指南針。成尚榮以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斯霞如何向學生講解“祖國”為例,再現了教師如何通過語言文字將愛國主義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心中。他還以化學學科的育人實踐為例,教師教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將化學教材翻譯成英文等特殊作業,以及發放“科學盒子”等,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這些生動的案例,說明每一門學科都蘊藏著獨特的育人價值。教師應立足學科特質,實現學科育德、學科育心,將育人目標落實于每節課之中。
因材施教是中國特色教育智慧。成尚榮強調,因材施教有一個基本前提——“有教無類”,一個根本宗旨——“成人之美”。他指出:“因材施教要面向每個學生,只有面向每個學生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他建議教師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潛能差異可嘗試“分層教學”,重視夯實學生基礎的同時,開展個別化指導,例如每班跟蹤五六名學生,持續探索因材施教的規律。他還指出,校本課程的根本目的應是發展學生的個性。
從問題開始培養一流人才。成尚榮先生提出:“一流人才始于學問,培養一流人才從學會提問開始。”他分享了好問題的四個特征:簡單、有趣、深度、精彩。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保護其好奇心,逐步引導他們提出具有學科本質意義的大問題。他以數學家希爾伯特的“23個數學難題”為例,說明重大數學問題如何推動學科發展。課堂教學要從“教師提問”轉向“學生提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為中心,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人工智能賦能教學不可阻擋。成尚榮先生指出:“AI已經到來了,不可阻擋,不可拒絕,只能歡迎,只能擁抱。”他強調,人工智能永遠是工具,人永遠是主人,教師要大膽運用AI開展共構式教學、提問式學習和診斷性學習,但始終牢記技術賦能于人、服務于人。教育應讓人駕馭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替代,如何在人機協同中守護教育的人文性與主體性,是新時代教師的重要使命。
深圳科學高中龍崗五和學校黨總支書記宋志文代表學校向成尚榮獻花及自己親筆書寫的感謝卡并致辭。宋志文表示:“講座中關于課堂教學改革、因材施教、以學為中心、學科實踐等方面的深刻見解,為我們今后教育教學管理及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我們要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提出有益、有趣、有深度的問題,只有活躍的、批判的、創新的思維,才能帶來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教育。”
參會教師全程專注記錄,老師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講座為契機,深入反思教學實踐,做課程教學改革深化的行動主義者,為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貢獻力量。
陳鈺涵 程予悅 黃容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