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房地產金融服務關系千家萬戶,是一項內涵豐富的生態系統工程,不是“發放貸款、賺取利息”這么簡單。以消費者購房或租房的全流程需求為例:在服務初期,消費者最迫切的需求是“去哪兒找房、哪個房子適合我”;在服務中期,消費者要在一次性付款和分期付款之間作出抉擇;在服務后期,消費者還將面臨裝修、購置家電等消費需求,而具體到每項需求,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又有著各自的差異化期待。
消費者的全鏈條、個性化需求,就是住房金融服務改進、優化的方向。接下來,金融機構要以住房生態為切入點,做精做優金融服務,提升服務的可得性與易得性。
聚焦“找房難”,搭建平臺、共享信息。對消費者來說,如果能把找房、看房、支付這三件事合并為一件事,并通過統一平臺完成,那么將極大降低時間成本、提升消費體驗。在數字金融浪潮的推動下,這個設想正在逐步變為現實。目前已有部分商業銀行在手機銀行客戶端開設了選房專區,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提前了解房產詳情、周邊設施、價格走勢等信息。這項服務是商業銀行與品牌中介機構合作的成果,前者有資金、有用戶,后者有房源、有人手,二者優勢互補,不僅能讓彼此獲益,更能為消費者解決痛點、創造價值。接下來,商業銀行可進一步深耕優質合作渠道,包括但不限于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房地產企業、房產中介等,在預售資金監管、交易資金監管等領域深化合作,切實保障資金安全,讓消費者找房省心、買房安心。
問診“申請繁”,重塑流程、優化產品。近年來,隨著房地產金融政策持續優化,個人住房貸款“申請難”痛點已得到緩解,但“申請繁”問題依然存在。接下來,能否在確保合規、安全的前提下,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為此,金融機構可堅持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重塑流程、優化產品,尤其是抓住當前二手房交易在住房交易總量中占比持續提升這一結構性機遇,針對二手房的房源類型多、交易分布廣等特點,細化準入條件、精簡貸款材料、擴展網點前端服務,用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贏得消費者信任。
破解“配套少”,主動授信、精準對接。長期以來,消費者購房后的一系列配套服務需求并沒有得到金融機構的充分重視與挖掘,如裝修、購置家具、購買家電等,部分機構沒有變坐商為行商,缺乏對各類消費場景的深度挖掘。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一系列促消費、擴內需政策組合拳落地見效,部分金融機構開始主動識別用戶的潛在需求,并主動授信,用戶如需提款,可實現秒批秒貸。接下來,金融機構可在充分尊重用戶意愿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潛住房消費場景,借此完善住房金融生態布局。
在做精金融服務的同時,還要把好風險防控關口。過去兩年,“高評高貸”現象一度存在,各家金融機構要增強風險防控的前瞻性,堅持數據驅動、融入場景、客群細分、模型迭代的智能化風險防控方向,在優服務、防風險之間做好平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