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生命的源泉,而在急救中,“黃金1小時”的救治時效性更是關乎生死的關鍵。然而,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臨床手術量、復雜病例及緊急救治需求不斷增加,我國血液和血液制品均面臨著供應緊張的問題。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聚焦這一民生議題,提出關于提升我國血液及血液制品供應保障能力的建議,旨在通過數智創新,構建更加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供給體系,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數智賦能 探索臨床用血供給新模式
當前,我國血液供應處于“緊平衡”狀態,血液資源分布不均、信息共享機制缺失、調劑機制不健全且缺乏全國統一管理體系,尤其是在重大突發衛生事件中,基層醫療機構難以就近取血并進行應急血液調配,難以滿足“白金10分鐘,黃金1小時”的急救時間要求。《“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要完善采供血網絡布局,建立血液應急保障指揮平臺,健全鞏固常態化全國血液庫存監測制度和血液聯動保障機制,提高血液供應保障能力。
結合社會現狀與政策導向,周云杰建議,以人工智能驅動血液管理創新,探索臨床用血供給新模式。具體來看,一是優化和完善無償獻血者的權益保障,加強宣傳力度,同時,參照國外經驗適當調整獻血標準,鼓勵更多人參與獻血;二是整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通從采血到臨床用血的全鏈路數據,實現用血零等待、零浪費;三是完善全國血液管理大數據平臺的智能應用,實現全國血液一盤棋,統一管理和調配血液資源,提高調配效率和響應速度;四是探索建立區域多點采集、集中統一制備的血液加工中心,減少分散制備的人員和設備投入;五是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血站和單采血漿站高效協同,解決血液和血漿供應緊張的問題。
頂層規劃 增強血液制品供應自主可控能力
血液直接用于臨床輸血治療,而血液制品是從人血漿中提取的生物活性制劑,主要包括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用于醫療搶救及特定疾病治療,此外,血液制品在外科患者圍手術期的合理應用將有效降低臨床用血量,提升患者治療效果與生活質量。但目前,國產人血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仍無法滿足基本臨床治療需求,長期依賴進口產品。
為實現血液制品的自主可控供應,周云杰建議,修訂《單采血漿站管理辦法》,允許并鼓勵能夠同時生產人血白蛋白和人免疫球蛋白而其集團母公司或子公司已取得6個品種文號的血液制品企業,開設新的單采血漿站。根據國內血液制品供需矛盾的實際情況調整升級,以緩解國內原料血漿的短缺問題,推動血液制品企業生產更多的人血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提升血漿利用效率,增強血液制品生產供應的自主可控能力。
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血液及血液制品關系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在醫療健康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圍繞健康中國重大戰略,血液制品行業已經有多家頭部企業開展了有效探索。
以海爾集團旗下大健康生態品牌盈康一生為例,其堅持原創科技,聚焦臨床價值,推進數智融合,加速完善圍繞血液的健康產業生態,服務“健康中國”戰略。
在血液安全方面,盈康一生自主研發用于血液儲運、檢測等環節的儀器、試劑及耗材;行業首創智慧血液解決方案,覆蓋血站、漿站、醫院全場景,實現血液信息有效互通,保障血液從血管到血管的安全管理,提升用血及時性和安全性。目前,在青島、宜昌、鄂爾多斯等城市已經落地智慧血液城市網,數智化血液管理信息平臺助力城市用血從應急向預判的科學治理升級。
在血液制品研發生產方面,盈康一生積極創新,旗下上海萊士產品覆蓋白蛋白類、免疫球蛋白類、凝血因子類血液制品,擁有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73件。同時,盈康一生協同醫療和科研機構,積極開展圍手術期凝血功能管理和凝血因子類血液制品合理應用的深入研究,推動標準化出凝血管理方案的制定,降低對全血依賴,滿足臨床多樣化需求。
保障臨床用血供給安全,探索臨床用血供給新模式,將推動科學緩釋用血緊平衡。相信隨著頭部企業的技術推動和頂層規劃支持,行業將邁入更加高效、精準和智能的新紀元,為健康中國提供堅實保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