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8年的一天,離開長安已經9年的張騫在大夏國(今阿富汗一帶)的集市上發現了來自四川的邛杖、蜀布。來自故國的產物讓張騫激動萬分,同時也讓他意識到,在他這趟西域之行之前,大漢的蜀地已經有一條通往外界的道路,這就是后來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蜀身毒道。這條南方的交通要道通過蜀道與長安相連,和張騫鑿通的絲綢之路一起,將大漢的威儀與繁榮傳播向世界。
公元8世紀中葉,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代替陸路,從唐朝中后期成為古代中國與世界交流的窗口,繼續將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以及美酒運往南亞、西亞和歐洲。
沿著海陸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交融、創造,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倡議,讓古老的道路煥發新的生機,在文化交流、經濟交往的基礎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4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實踐十年之際,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推出《大國之道》系列專題視頻。從宜賓出發,沿著千年古道造訪廣元、喀什、泉州,探尋歷史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印跡,展現從古至今中國與世界交往開放自信的姿態,描繪出東西方“和合共生,美美與共”、共同發展的和美圖景。
絲路與蜀道
聯通內外的“大國之道”
6月12日,由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共同打造的《大國之道》系列專題視頻首發上線,每周三更新。這是雙方繼合作推出“傳統與傳奇:頂尖博物館探訪計劃”“長江文化帶萬里行”“有禮了!中國”后的第四次聯手,繼續以文化為視角,以古道為載體,講述中國、解讀中國智慧,傳遞五糧液“和美”文化。
《大國之道》第一集《物富匯通》將目光聚焦四川宜賓——這座長江首城、南方絲綢之路的樞紐之地。主持人與特邀嘉賓歐陽奮強一起,走進宜賓市博物館,從李冰開鑿“五尺道”開始,將宜賓數千年的歷史娓娓道來:通過雙魚銅洗、東漢斑竹林畫像石棺、陶俑、畫像磚等文物,帶領觀眾走進古蜀人的精神世界,也證實了宜賓4000多年的釀酒史;探訪保存南方絲綢之路興盛時期建筑格局的滇南館,走進長發升、利川永、張萬和、鐘三和、劉鼎興、全恒昌、聽月樓、天錫福等持續不間斷釀造700余年的古酒坊,了解五糧液傳承逾千年非遺釀造技藝,觸摸“活著”的歷史。
千百年前,產自四川的蜀錦、茶葉、美酒沿著南方絲綢之路銷往東南亞地區,在綿延不絕的酒香中,深深地影響世界飲食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今天,宜賓的白酒、光伏、數字經濟成為新的發展引擎。在這條串聯起中國西南與南亞大陸的“大國之道”中,我們看到了堅韌不拔、守正創新的奮斗精神。
《大國之道》第二站將來到四川廣元,與作家阿來一起重溫千年蜀道的開鑿歷程。秦國開辟金牛道,將巴蜀納入大一統的版圖;劍門關古棧道依山而建,在與自然和諧共生中找到最優解;古柏蒼蒼的翠云廊,歷經千年繁茂依舊,是東方智慧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實踐。
蜀道的開辟,讓無數文人墨客得以入川,感受蜀地獨特的人文風情,在川酒的浸潤中揮灑出一片詩酒風流。李白在此“解貂贖酒”,杜甫寫下“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黃庭堅揮毫《安樂泉頌》,盛贊五糧液前身“姚子雪曲”。川酒之美,沿著蜀道名揚天下。
第三站則將去往北方絲綢之路中的“玉石之城”新疆喀什。在這座絲路上唯一“活著”的千年古城中,尋找活躍千年的巴扎,在這里有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大規模土建筑群及國家級非遺“泥土的藝術”土陶技藝,它們將與數千里之外的五糧液老窖池“活文物”,上演跨越時空的對話。
這里曾經是絲綢之路的中心,東西方文明在此交流碰撞,香料與大米同樣奢侈,葡萄酒與白酒一樣醉人,吟邊塞詩、跳胡旋舞,絲綢之路讓本土文化與外來文明互動衍生,而在這種碰撞與溝通中,“多元一體”的“和美”文化也在悄悄生發,由古道向外不斷拓展,由物產經濟之“大路”走向文化交流之“大道”。
《大國之道》的最后一站將抵臨福建泉州,作為元明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當時世界航運的中心,中華文明從這里航向世界。當瓷器、絲綢、茶葉、銅鐵器源源不斷運往世界各地,同時也接收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物產,胡蘿卜、番茄、番薯……在千百年的時光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飲食文化。
殊不知,釀造五糧液的原料之一玉米,便是在明朝時期由海上絲綢之路引入中國,其與其他四種糧食各自發揮優勢,共同構成了五糧液豐滿和美的味覺宇宙。而汲取五糧之精華的五糧液,攜華夏之經脈,跨越重洋,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嶄露頭角,飄香世界,拉開了中國白酒出海的序幕,也在時代的潮流中,不斷鑄就中國白酒高質量發展“和美”新范式。
“一帶一路”
和美共榮的“大國之道”
道,是腳下的路,也是心中的信仰,是對歷史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寄望。
在《大國之道》中,我們看到一條條實際存在過的,對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演進都起到重大作用的商路,從狹窄的五尺道到險峻的蜀道,從橫跨亞歐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到四通八達的海上絲綢之路,一條條“大國之道”穿越時空,跨越山海,聯通文明。
兩千多年來,古蜀道、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陸續開拓,縱橫交錯的水陸通路,為人口遷徙、商賈貿易等交流碰撞提供了基礎。沿著這一條條古道,我們能尋見東西文明交融互鑒的遺跡,更在其中看到了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繁榮的發展之道,承載著尋求“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東方智慧。
“一帶一路”倡議是“和美”理念在當代的又一次實踐,是有數千年積淀的東方智慧對世界產生的又一個重點影響,也是中國在新時代著眼的大國之“道”。202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走過了第一個蓬勃十年。十年來,中國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23年6月底),涵蓋互聯互通、貿易、投資、金融、社會、海洋、電子商務、科技、民生、人文等領域,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帶去了切實的改變。
2024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邁入第二個十年,從十年繪就的“大寫意”,開始轉為精謹細膩的“工筆畫”。在此背景下,五糧液與南方周末共同推出《大國之道》系列專題視頻,是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精神的一次文化溯源,從歷史中找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根源,從古蜀道、海上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古代絲綢之路這幾條“大國之道”的演進,展現尋求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中國發展之道,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大國之道》以酒為媒,以平易柔和的敘事方式,傳遞極具東方魅力的“和美”文化。以穿越時間的視角,縱覽“大國之道”的古今變化,有回望歷史的厚重感,更有展望未來的蓬勃之氣,道出《大國之道》的題中之義:不忘來時路,方能向遠行。深刻展現了五糧液身為民族品牌的時代擔當,將品牌發展深深融入時代主旋律中,讓“和美五糧”隨著新時代的“大國之道”飄香四海。
創新品牌敘事
講好和美文化
近年來,五糧液圍繞“和美”價值理念,不斷創新敘事方式,從營銷、品牌、品質、文化等多個維度展開,講好“和美”文化。通過舉辦“和美文化節”“西湖情五糧液玫瑰婚典”等文化活動、啟動“和美全球行”,獨家冠名《上新了·故宮》、大型系列紀錄片《紫禁城》,作為“和美好禮”亮相央視春晚、秋晚等方式,全方位展現中國白酒的文化魅力,讓消費者理解、認知“和美”文化的內涵,構建對五糧液品牌的全面感知。
今年以來,五糧液在講好“和美”文化方面持續創新:邀請業內資深人士、意見領袖、媒體大V講述《TA說:活窖之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闡述五糧液的活態傳承與科技創新,讓大眾對行業內堪稱中國白酒釀造的“活國寶”五糧液元明古窖池群的珍貴價值有直觀認知;攜手四川博物院舉辦川酒文化歷史探索之旅主題文化活動,從文物中發掘川酒的源遠流長,從歷史考古的角度簡述五糧液的釀酒史、釀酒技藝,邀請多位文化嘉賓解讀五糧液的活態古窖之美,傳遞五糧液“和美”文化的價值。
《大國之道》是五糧液講好“和美”文化的又一次創新。跳出白酒產業的框架,緊扣時代脈搏,以大格局、大視野,著墨大時代,從千年古道講到新時代發展格局,繪制了一幅貫穿古今的和美畫卷。通過展現中國自古至今的發展觀,將品牌的“和美”理念升華為世界發展的美好圖景,強化“和合共生”東方智慧在新時代的實踐運用。
在《大國之道》上線的同時,由五糧液聯合相關方推出的《中華文脈·經典圍讀會》長江季也重磅回歸,6月13日20:00起上線央視頻、優酷視頻、南方周末,聆聽“大國之道”弦音,一起圍讀經典,致敬和美盛世。文 | 羅玉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