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由澳門基金會、永利關愛基金會、南京海外教育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的“她自在——小樓當代繪畫展”在澳門永利皇宮永利藝術館正式拉開帷幕,本次展覽得到了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國際奧藝委員會、胡潤百富支持,共展出袁小樓先生近5年來創作的57幅代表作品。
在中國的藝術傳統中,對于女性,一直都有一種非同一般的尊重與想象,其精神的內核,以及東方美學的實質,乃是以仁慈來關愛生命與保護生命。中國文化特有的生命美學如何得到繼承并且有所當代轉化呢?袁小樓先生幾十年藝術的覺悟與繪畫創作,都圍繞此東方美學生命保護的“母體”或“母題”而展開。這是策展人夏可君給“她自在”繪畫展的定義。
袁小樓,又名孔志超,20世紀70年代生人,祖籍山東省曲阜市孔子第75代傳人,新藝術畫種創始人,提出架構當代東方美學體系的典范。他的藝術畫作兼具材料學、視覺以及嗅覺多重疊加,建立融合東方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的新體系。
對于袁小樓而言,兒時對古老壁畫的癡迷與觀賞,他是刻骨銘心的。多年后,他從事巖畫的田野調查,從那些模糊不清,但依舊鮮活的亙古石刻圖騰中看到遠古的人類面對生死的不確定性而把永恒的幻象銘記下來,尤其是敦煌佛像,一直都縈繞于記憶,也許這還不僅僅是一種現世的回憶,而是帶有某種召喚與宇宙的記憶。當代繪畫的價值就在于重建各種分散的心靈記憶,尤其以一種來自于母體保護的審美為中心加以全方位的整合:觀音與媽祖所體現的神圣生命救贖的慈愛,女性化的美人圖像志所體現的文化詩意,胎兒母體的生育呵護所體現的生命保護形象,表現現代人性生命本能欲望的時尚女性形象都得到了當代的完整表達。他從敦煌壁畫中獲得重大啟示,創作的這些透著東方唯美色彩內涵的全新作品,恰到好處的讓它近似完美的展示了東方繪畫的魅力,也塑造了袁小樓的繪畫技藝與文化夢想,開啟了他要重新架構當代東方美學繪畫體系,他自覺承擔了本來自東方美學或者說是人類文化文明的召喚與使命,似乎自己就是古老文明選中來傳承那輝煌的過往,傳遞給世界。
袁小樓的繪畫創作就是一場全新的革命,一個全新發明的過程。他不拘于一種表現手法來表達他創作的所有物象,如24節氣花卉的表現則加入不同的香味來提升和強調花的芬芳;再如他以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為創作元素,為這次澳門展創作的大幅三聯作品《七子》所用的顏料是以新疆和田玉、廣西南珠粉和銀粉等超過53種以上的礦物顏料和貴重金屬,重新塑造母親雍容華貴的端莊、母儀天下的慈悲,畫面肅靜而氣韻流暢,令觀者和合一體的肅穆感;另外,袁小樓根據不同作品創作需要,加入不同的礦物顏料,又經他特殊處理后,而形成了他獨有的繪畫材料。這種顏料在保留礦物顏料本身的特質外,還露以蒼茫底色,在他不斷重疊,分解,遮蔽過程中,潑繪出了模擬時間積累的包漿質感,但又具有當代繪畫材質肌理的獨特表現力,礦物質的細膩與貴重,金屬粉顆粒完好融合,帶給繪畫從未有過的精神色調與深度觸感,走進了繪畫藝術創作的物質化與化物質的境界。他發明的這種全新的繪畫顏料完全可能成為一個在材料和工藝性上申請專利的新顏料和新畫種,為中國當代繪畫藝術打開一扇新的大門,創造一片新的視覺天地!但袁小樓遠不滿足于此,他的全新繪畫的誕生到日漸成熟后,卻在追求一種自然觀,觀他的作品似乎找不到人為干預的繪畫形態,似乎就是自然天成,渾然一體的再現。在觀者看來,他帶有某種使命,就是要解決繪畫的視覺,觸覺,味覺和聽覺的自然法則。
小樓先生說,當他創作完成《七情六欲》系列后他發現了中國失傳已久的古色,又在《致敬敦煌》系列作品問世過程中,找到了另一個全新的美學體系,那就是在當下與西方美學體系并行的東方美學體系。他認為,東方美學體系的色彩就是中國儒家文化的中庸,即有華麗的炫色,但又彰顯著東方內在的含蓄之美;既有古代繪畫的痕跡,又具現代張力,有著很明確的藝術思想和精神向往,他所架構的東方美學體系是有作品支持與保障的。觀其作品色彩張揚中透著中庸的穩健畫風,粗獷厚重又不缺失細節的精美,直接與間接的重現了東方藝術的純粹性,朦朧強勁的創造沖動背后包含著他對傳統繪畫秩序的挑戰,重新架構起了當代東方美學的繪畫體系,這些都可以從小樓澳門展繪畫作品中明顯感受到,充滿神秘的力量感,生活的味道和流淌的氣息。這種氣息正是東方美學藝術中獨有的。他不斷顛覆,否定自己,探索藝術,這種藝術形態包含的正是袁小樓整個人生狀態,也就形成了他特定的藝術氣質和藝術架構。
袁小樓是一個不斷否定自我,敢于顛覆自我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不拘于題材,各種人物、佛像、風景,即具象又意象還抽象。看他的人物畫作即高古又現代,即具體又朦朧,即非抽象又非具象。好像不停地在消解,時疏于無形,又象不斷地在生成,不斷地似自然成像,不流痕跡,這就是他要架構的當代東方美學的體系的大成像。如他新創作的《致敬敦煌》系列,與其說小樓的繪畫“致敬”不如說他只是借了敦煌的影和型,小樓運用了他對敦煌的認知和理解,虔誠與信仰。也正是這份虔誠才能讓他對敦煌壁畫展開瑰麗的想象,使他筆下的敦煌世界熠熠生輝、氣象萬千、縹緲不染塵埃。敦煌壁畫的唯美綿延千年,然而千年后我們又從小樓的《致敬敦煌》系列作品中感受到他傲人的天賦與技藝,同時保持著一顆赤誠之心。
小樓似乎是一個隱者,正如敦煌壁畫一隱千年,他不露聲色,不循規蹈矩,對異域空間對超自然的敬畏都體現在他對儒學、道學、佛學的開悟而后具體表現在他創作的《無相》作品中。佛是強力的,是空,是無相,是如自然般的喜怒難辨,也如自然般具象,模糊,粗獷又精細的包羅萬象,并散發著沁人氣息,讓仰望的人們對認識的宇宙觀感到敬畏,而不是惶恐。小樓的繪畫總能幻化出另一種類似黑洞的吸引力,神秘不可言說……它所呈現的是人對人本體的認識,物質和意識交融,并連接了整個宇宙,使人與畫的高度精神化,如《飛天》祥云齊聚,色彩深邃,華彩奕奕,他們飛翔的不著天際,而是宇宙與文人畫的寒江獨釣,孤寥寂寂,恰好相反,他尊重時間的哲學,尊重大地的記憶,而在他發明的顏料中,加入了貴重金屬,使他的敦煌系列及他所創作的所有作品中形成迷人的對比張力,古老的佛像與侍女,飛天與東坡似乎重新發出灼熱的光芒。
在展覽現場舉行的小樓藝術哲學思考研討會,聚集了一批中國著名的哲學藝術批評大咖,與會研討會由本展覽的策展人,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夏可君主持參加,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美術學副教授、博導顧躍,澳門大學博士易冬蘭,澳門基金會活動處處長黃麗莎,永利項目策劃副總裁劉建敏,國際奧藝委員會執行主席秦雯,國際奧藝委員會亞太區代表李壘,南京海外教育文化交流協會會長童隆俊,中邦集團董事長、胡問遂藝術館理事長、陳逸飛藝術基金會常務理事秘書長衛平,北京國際文化藝術保護中心理事長、收藏家葛立智等與會嘉賓們圍繞著袁小樓藝術創作的藝術特點,精神內涵,人生經歷以及他對儒釋道哲學的普世價值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等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和闡釋,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肯定,尤其是對小樓提出的架構當代東方美學繪畫體系進行了熱烈的探討。對話的主題將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小樓繪畫與佛教的深度精神關聯。尤其是圍繞現代性的女性形象,討論小樓在造型上的美學貢獻,如何建構最美媽祖與最美菩薩的超越形象,同時都賦予了當代的形態,其面孔的模糊性將喚醒現代人性的“放心”與“凝心”的張力,以及如何體現出東方美學的當代表達。
其二是討論小樓繪畫的色彩美學。繪畫的生命力是材料構造,這既是藝術方法也是審美觀念,正是基于材料革新對于繪畫的意義,小樓通過長時間的摸索發明了自己獨特的繪畫技法,水融性油彩、巖彩和墨的混合顏料,同時根據作品創作需要加入珍珠粉、各色瑪瑙、綠松石、朱砂、青金石、桃花石、昆侖玉、意大利紫銅、銀和赤金、紫金、泥金、云母、雄黃等,還甚至部分作品還加入了嗅覺實驗感知的沉香。因此討論這些材料所具有的內在美感與道教式的“還丹術”,將有助于我們了解小樓繪畫藝術的實質貢獻。
其三,討論小樓藝術的精神重建,從小樓新作《七情六欲》與《二十四節氣》等新作出發,討論小樓繪畫觸及人性與自然的豐富性,讓東方根性重獲當代的表達,以及小樓繪畫在全球化時代以及疫情年代的獨特價值,那是來自于女性“她者”對于生命的保護性,討論此她性圖像的護佑價值與藝術價值的關系,及其所具有的生命轉化的潛能,將讓我們更為理解小樓藝術的普世性。
出席本次展覽開幕式的主要嘉賓有:中央政府駐澳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副部長田小平;澳門科技大學校監廖澤云,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澳門日報社社長陸波,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科技大學校董會秘書長陳季敏,永利關愛基金會主席、永利澳門有限公司總裁陳志玲,國際奧藝委員會執行主席秦雯,南京海外教育交流協會會長童隆俊;胡潤百富首席執行官呂能幸,澳門大學希臘女博士易冬蘭等澳門各界近百位嘉賓。本次展覽計劃于本月29日閉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