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線前,機動車禮讓行人;紅燈亮起時,非機動車耐心等候;停車位內,車輛停放秩序井然……
(資料圖)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出行。近年來,我市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為城市交通“舒筋活血”,從根源上糾正各類交通違法行為和不文明現象,全力打造安全、暢通、和諧、文明的道路交通環境。
在制度約束和文明浸潤的雙重作用下,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程度得到很大提升,文明交通的種子已種到市民心中,化作一道道流動的風景線。
精準規劃,“小切口”改善“大民生”
“以前這里左轉車道要等好幾個紅燈,現在十字路口規劃了非機動車專用道和潮汐車道,通暢了很多。”3月20日,市民劉炎帶著兒子通過城區萬達廣場十字路口旁的紅綠燈后稱贊,城區交通規劃發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市公安交警支隊城區大隊民警任華強介紹,圍繞市民群眾多渠道反饋的出行訴求,交警部門參與城管部門規劃討論,利用大數據等智慧手段,開展擁堵點段分析研判,在中心城區新建、改造投入使用交通信號燈10個,施劃智能斑馬線7條,設立交通誘導屏5塊,設置二輪車道、改造潮汐車道路口4個。
同時,交管部門積極加強道路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增設禁行標牌和引導標牌200余塊,建設完成城區信號燈8處,8個交通路口建設機非隔離護欄。這些“小切口”改造,實現了滿意暢行“大民生”。
3月21日上午,記者走訪咸寧街頭發現,人行道上的共享單車擺放整齊,曾經亂停亂放的車輛已然消失。
任華強還介紹,今年,公安交警部門在中心城區設了23條嚴管路段,對違法停放或占用、堵塞消防通道的機動車予以拖移和處罰。
科學治理,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請駕駛人佩戴好頭盔,后面的兒童也要戴好頭盔。”3月21日,咸安雙鶴橋與咸寧大道十字路口,執勤民警正對電動車駕駛人未佩戴頭盔行為進行勸導。
民警蔣敦文介紹,去年以來,我市在中心城區8個重點路段設置卡點,針對二、三、四輪電動車常態化開展“無牌無證、非法加裝雨篷、違法載人、逆行、闖紅燈、闖禁行”等交通違法行為綜合整治行動。目前,城區頭盔佩戴率和帶牌上路率達90%以上,非法加裝雨篷率下降至10%以下。
“每天上學放學時間,都有交警護學崗陪伴,很安心。”3月21日下午,咸寧實驗外國語學校門口,接孩子放學的市民余惠美開心地說。
據悉,根據道路交通流量、天氣變化等實際情況,咸寧公安交警科學調配警力、部署執勤時間,實行“高峰崗、定點崗、流動崗”執勤模式,在學校周邊路段和車流量大的路口堅持早晚上下班、上下學兩個時間段站崗執勤。
在交通安全方面,還通過設置機動車禮讓行人斑馬線、不禮讓行為抓拍和定期曝光專項整治行動,提高機動車斑馬線禮讓行人意識。
不僅如此,為提高路面見警率和管事率,咸寧公安交警成立“咸警鐵騎隊”,進一步加強城區主要路口的交通管理,積極打造文明交通風景線,增強群眾出行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據統計,目前,中心城區機動車斑馬線禮讓率達到94.8%,行人遵守交通信號燈率達到95.8%。
全民參與,構筑交通“文明基石”
“上下班路上都能看到交通協管員,通過他們的勸導,現在市民出行越來越文明了。”3月20日,市民郝云景駕車經過城區同惠廣場十字路口時說。
走在咸寧中心城區的街頭,頭戴小紅帽的交通協管員隨處可見。據介紹,目前,在城區主要交通路口共有160余名交通協管員,引導過往市民文明通行。
“作為一名志愿者,我感受到了交警的不容易,無論天晴下雨,他們都在崗位上堅守。我平時都會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也會勸導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遵守交通規則。”當日下午,社區志愿者郭彭剛身著紅馬甲,在公交站臺引導乘客上下車。
市民,既是創建文明交通的參與者,也是文明交通的受益者。如今,越來越多市民變身“志愿紅”,走上街頭倡導文明出行。
城區大隊民警舒斌介紹,交警還聯合城管等有關部門定期對非法營運車輛、殘疾人代步車、渣土車、外賣快遞車輛、出租車進行規范管理,并在城區開展不定時巡邏管控,對違停車輛采取喊話勸離、貼單警告、監控抓拍等措施,凈化城區交通環境。
“文明出行是展示城市居民文明素質的窗口。我們要讓廣大交通參與者提高文明交通意識,自覺摒棄交通陋習。”咸寧公安交警表示,將以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穿針引線”,“織”出安全有序的城市秩序,“繡”出和諧宜居的“城市畫卷”,讓平安、暢通的文明之花在咸寧一路綻放。
觀察員手記:
如今,走在咸寧街頭,只見共享單車、機動車整齊地停放在劃線區域內,潮汐車道和二輪車專用道使城市交通更智能化,電動車駕駛人頭盔佩戴率也越來越高,市民文明出行意識明顯增強。
文明交通,人人都是參與者。只有不斷提高市民文明出行意識,讓文明交通深入人心,咸寧街頭的流動風景才會更美。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馨茁 文明觀察員 鎮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