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瑞想給大家科普與抑郁癥有高度相關性,同時也是自殺前重要的預警信號:
——「非自殺性自傷」行為
01 什么是非自殺性自傷
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就有提到這么一個概念:「非自殺性自傷」。
它的形式包含了很多種,常見的有:
· 用利器割傷自己;
· 擰、抓、咬、燒灼、擊打自己;
· 破壞傷口/干擾傷口愈合;
· 用針扎自己;
·吞咽危險物品;
· 用頭撞墻、拽頭發等等。
值得關注的是,TA在進行自我傷害時并沒有自殺的意圖,而是期待從中獲得一種伴隨疼痛的心理感受;
希望從糟糕的情緒狀態中解脫、讓自己得到掌控感、或是為了得到他人的關心。
但這種通過自我傷害帶來的感受很難持久,所以TA可能會為了體驗這種感受而反復自傷,甚至形成依賴。
據《現代預防醫學》最新一期數據顯示:
中國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檢出率為21.9%,也就是說,約5個青少年中就會有1個在成長過程中出現自傷行為。
對自傷性人群而言,「非自殺性自傷」是一種求救信號,他們用可被感知的身體疼痛來掩蓋、減輕或替代高強度的心理疼痛。
在外人眼里觸目驚心的自傷行為,對他們來說,卻是一種撫慰。
02 藏在行為背后的因素
a. 轉移情緒
· 長期的情緒痛苦
· 創傷經歷
· 沒有足夠的人際支持
· 行為障礙
· ...
以上都有可能是自傷的原因,而大部分人自傷的目的,都是為了處理和緩解那些通過其他方式無法處理的負面情緒,從而撫慰自己 。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大腦邊緣系統發育較早,而前額葉皮層又發育較晚。
這種生理上不匹配的發育,就會導致青少年情緒上的不穩定,容易產生沖動、攻擊等行為,出現一定的情緒調節困難。
b. 尋回掌控感
自傷是一種低自尊者自我懲罰的手段;
低自尊者通常難以認可自己,認為自己差勁、不值得被好好對待,于是用這種方式懲罰自己,以此獲得對身體的掌控權,似乎這樣就可以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掌控。
有時候,自傷是為了來減緩與自殺意念的斗爭。
c. 檢驗依戀關系
仔細回想一下,曾經幼年的我們是否都會通過「不吃飯」「打自己」「哭鬧」等手段來吸引爸媽的注意力?
自傷者也是如此,某些失望和憤怒的情緒只能通過傷口來宣泄,借此檢驗依戀對象的關系是否穩定。
03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發現身邊人有「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作為家長或者作為朋友,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a. 先穩住自己的情緒
我想最重要的第一件事:你先要穩住你自己。
你可能會因此感到詫異心疼又或者非常憤怒,甚至是恨其不爭等等。
這些情緒往往都來臨的很快,并且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比如:你很有可能在憤怒之下會脫口而出:
你做成這個樣子給誰看?
你是在威脅我嗎?
處理這些情緒是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孩子的這些行為讓你覺得心煩驚恐的時候。
但察覺和處理情緒是溝通和幫助他們的第一步。讓你知道或看見他們的自傷行為,證明他們對你仍有渴求。
b. 不過度反應
同時,我們要避免做出一些消極的過度反應:
嚴厲指責、極度否定、哭訴等
過度反應可能會引起對方強烈的羞恥感,導致對方逃避接受幫助又或是反復自傷。
反之,我們可以正常的去對待這件事情,因為自傷只是對方用來應對情緒的方式之一。
所以嘗試去承認他們的情緒、客觀看待這件事會比指責對方要更好。
c. 建立信任
自傷的問題都需要家長重新建立具有信任感的親子關系,然而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可能會經歷反復的嘗試——挫敗——再嘗試——再挫敗——磨合等反反復復的過程。
重建具有信任感的親子關系,家長需要不得不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比如:
· 幾次耐心的深入交流就能帶來改變;
· 有了關心孩子就會永遠的停止「自傷」;
· 改變之后孩子會很聽話;
· ....
嘗試著去理解他們,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待「自傷」的問題: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難?他們想要表達什么?
然后,請在他們想要交流的時候與他們一起談論和面對這些。
當然,最重要的:
尋求專業的支持
并不是所有的自傷最終都指向著自殺,如果只是輕度的自傷傾向,可以嘗試通過心理咨詢的形式來進行療愈。
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比家庭內部自主應對更為安全與專業,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
專業人士并不能取代父母!
青春期是特殊而艱難的時期,如果有人能給予自傷的少年們有效的理解、關愛和引導,一切都會變得更好。
希望每個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都能夠被溫暖的守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