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幕阜山深處的通城縣,又有4家企業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至此,該縣已培育出18家省級、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
一個山區小縣,如何培育出這么多企業“尖子生”和“領頭雁”?日前,筆者走進湖北通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探訪。
(資料圖)
最快速度幫助
解決問題不過夜
走進湖北通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硅酮車間,只聽見機器聲響,卻看不到一個工人。
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功偉介紹,這是無人車間,從投料到產品包裝,硅酮等原料在管道中輸送,不接觸工人,不暴露在空氣中,防止灰塵污染產品。就連包裝碼垛,也由機器人完成。每條生產線僅需一到兩名工人巡邏看護即可。
2012年,受當地“回歸經濟”招引,通城縣幾名老鄉返鄉創業,建廠生產硅酮密封材料。在通城縣黨委政府扶持下,公司每年銷售額以25%的幅度增長,2017年6月,公司追加投資2.7億元,在通城縣坪山工業園擴建一期新廠房,新增加聚氨酯泡沫填縫劑生產項目,技術升級改造硅酮密封材料生產項目,實現了生產和包裝一條龍全自動生產,實現零排放。
該公司成立10年時間,為何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成長為“小巨人”?王功偉介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和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和幫助,企業反映的許多問題,解決起來都不會過夜。
最溫暖服務
引才引智攻關
王功偉的辦公室里,擺滿各種硅酮膠試驗產品,每種都標有記號。
車間旁邊就是公司實驗室和研發中心。實驗室里各種檢測儀器正在工作,技術員們忙碌著采集各種實驗數據。王功偉說,公司每年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創新研究,保證產品領先。
“政府在技改等方面給予補貼,更堅定我們走創新之路、打造行業小巨人的信心。”王功偉介紹,公司保持昂揚的發展勢頭的秘訣之一,便是科研創新。缺乏高精尖科研人員,通城縣委縣政府牽線搭橋、招才引智,企業與武漢各大高校及咸寧本土高校湖北科技學院進行校企聯合科研攻關,取得一項又一項科研成果。公司先后獲得2項產品發明技術專利、14項實用新型技術專利,多款產品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產品,2017年躋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行列。
“企業想到,政府做到!”王功偉說,公司發展十分順利,2019年8月又投入1.05億元,新建馬口鐵包裝罐的印刷和制罐全自動生產線及附屬配套設施,實現研發、設計、生產及包裝的一站式產品服務。
2021年,公司獲評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022年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下一步,將創建“國家綠色工廠”。
最大力度支持
營造更優環境
近年來,通城縣扎實推進科技創新,推動全縣工業企業邁向專、精、特、新發展軌道。
縣科經局按照省級、國家級“專精特新”標準,對111家規模工業企業進行篩選,納入培育范疇,邀請省市專家“一對一”“面對面”現場輔導,全力協調各方幫助企業化解生產經營、科技創新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推動企業快速成長。
同時,營造更優營商環境,落實惠企政策,積極幫助專精特新企業成長。2022年,通城縣共向企業發放高質量發展獎補資金1453.67萬元,幫助湖北三贏興光電、湖北玉立砂帶、湖北平安電工等一批專精特新企業爭取高質量發展獎勵資金和科技創新資金逾千萬元。
日前召開的通城縣“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力打造中部地區制造業強縣,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家;完成45個技改項目開工入統,新增投資額24億元以上。
通城縣縣長楊修偉說,將圍繞電子信息等重點特色產業全鏈條發展精準招商,力爭2023年全年招引億元以上項目50個以上,確保全年開工入統項目不少于150個,力促湖北強芯半導體、湖北安芯美半導體等一批重點產業項目早日竣工投產。
(周鵬 毛新民 劉建平)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