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為非遺的保護傳承帶來極大助力。次年,白云山星群“二天油制作技藝”入選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百年二天油,是見證中醫藥發展的“活化石”。古時嶺南多雨潮濕,蚊蟲橫生,受環境影響,經常發生傳染病、瘟疫等疾病,俗稱“瘴癘”。因此本地誕生了很多消腫止癢、祛濕止痛的藥方,其中就有傳承百年馳名中外的二天油。
1915年,熟讀中西藥物學的越南僑商韋少伯經過不斷試驗,大膽嘗試,創制了二天油,取《幼學瓊林》:“感救死之恩曰再造;頌再生之德曰二天”之意。
韋少伯先生存照
制作一瓶二天油,可謂是費時、費物、費力。原材料上,二天油的核心黑油成分除了有艾葉炭、梔子炭,還有名貴中藥血竭;煅制技藝采用的是嶺南傳統藥油浸取工藝,需定期翻攪,每日觀察,熬制至達到“滴水成珠”的狀態,才使藥效成分更好保留,方可成黑油。因此制成后的二天油其色深沉且透亮,其味獨特且后調留香。自創制上市開始,二天油便受到了民眾的肯定,成為二天堂代表產品。
據介紹,二天油中黑油所制的梔子炭及艾葉炭嚴格控制燒炭存性,其質量標準保持穩定,隨二天油工藝完整傳承至今,是較好的指標標本,對中藥傳統炮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由于二天油針對傷風感冒、舟車暈眩、中暑等藥用效果突出,1932年,涂抹二天油成為當時廣大民眾的“防疫妙法”。
上海申報刊登,時間:1932年6月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二天油悄然走過百年光陰,二天油以及其黑油技術被白云山星群完好傳承,并在期間屢獲官方多次肯定。
2009年,二天油秘方(含黑油制備工藝)獲廣東省嶺南中藥文化遺產
2019年,二天油制作技藝入選廣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傳承百年,二天油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感染者發熱、頭痛是常現癥狀,而二天油中所含的薄荷、梔子成分,能起疏風散熱、清熱解毒的作用,緩解傷風感冒引起的偏頭痛癥狀。同時,在額頭或太陽穴輕輕揉擦擦拭二天油,藥油的揮發性也會帶走熱量,對于一些買不到退燒藥的患者,可涂抹二天油進行物理降溫。
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為了更好的轉化與發展,只有實現中醫藥非遺的更有效轉化與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真正的保護。經過現代化生產的科學改造,白云山星群將二天油的傳統加工技藝與現代技術融合,并制定了星群二天油高質量標準,大幅提升二天油品質,打造成為了一款具有市場影響力、品牌競爭力的中藥藥油產品。
中醫藥非遺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醫藥一直在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已經成為我國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中醫藥是疫情防控“中國方案”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中醫藥非遺,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途徑。白云山星群作為二天油非遺項目的保護單位,將繼續書寫非遺故事,運用好中醫藥精華,守護群眾健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