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市委六屆三次全會提出,建設文化之城,增加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大力發展健康旅游產業,塑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獨特城市形象,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文化和旅游工作指明了路徑。
李振說,2022年以來,全市文旅系統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高質量承辦了全省文化和旅游項目建設暨招商引資現場推進會和萬里茶道《赤壁宣言》發表10周年座談會暨申遺工作現場會;開展“到咸寧看國寶、在溫泉過大年”、第十屆“香城大舞臺”等文化惠民活動1257場。
新征程新使命,新擔當新作為。李振說,全市文旅系統要從五個方面著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為打造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貢獻積極的文旅力量。
以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建設具有感染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圍繞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出音樂快板、詩朗誦、三句半等一批群眾耳熟能詳的文藝作品;加快推進全市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建設天兆1965開放閱讀空間、碧桂園社區香城書房等一批“小而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謀劃建設少兒美術館,推動數字化場館建設。圍繞咸寧籍革命先烈事跡、溫泉文化和古民居文化開展藝術精品創作,爭創國家、省級知名文藝獎項。
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打造具有傳承力的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體系。搶抓國家長江文化公園建設機遇,推進萬里茶道重要節點重大項目策劃實施、古民居傳統利用創新示范、赤壁摩崖石刻保護利用;持續做好赤壁大湖咀龔家大型遺址考古發掘和深化研究;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重點推進青磚茶制作技藝、通山木雕等非遺項目保護傳承,打造通山王明藩非遺一條街等一批非遺體驗中心。
以建成重要支柱產業為目標,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體系。搭建對外展示平臺,打造點對面的開放窗口,爭取全國文化產業論壇在咸寧召開;搭建品牌營銷平臺,加大宣傳推介,擴大文化企業品牌影響力和傳播力;搭建文創研發平臺,推動文創產業規模化、集聚化、專業化發展。
以自然生態為本體,建設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服務體系。持續推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4A級以上旅游景區、省級旅游名鎮名村名街創建,著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實施全域溫泉景區提檔升級工程項目,做強做優“一城十二泉”項目集群;加快推進九宮山云中湖康養度假小鎮、中國詩經文旅康養綜合體等康養項目建設,打造健康旅游品牌;鞏固提升鄉村旅游“萬千百”工程成果,大力發展精品民宿。
以武漢都市圈為主體,打造具有傳播力的宣傳推廣體系。充分利用“兩微一端”、抖音、快手等新媒體,持續宣傳“溫泉之城,桂鄉咸寧”;精心組織參加第二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和咸寧文旅宣傳上央視等活動,借力國家級平臺宣傳推介咸寧文旅資源;加強省、市兩級媒體聯動,借力主流OTA網絡、社會新媒體,搭建全媒體營銷推廣平臺;深化旅游區域合作,與武漢都市圈城市建立健全資源共享、區域聯動、線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的合作新機制。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查生輝 朱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