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世代傳承的共同記憶;農村老家,揮之不去的鄉愁戀歌。
(相關資料圖)
盛滿鄉愁的農村,如何才能更美更宜居?
近日,記者前往崇陽縣尋找答案。
從一處美到處處美
秋色滿山霞,疑在桃源里。步入銅鐘鄉佛嶺村5組佛嶺坑,仿佛置身于山水田園畫卷中。
眼前,竹子做的籬笆庭院,竹香濃濃,雅致脫俗;村居深處,炊煙裊裊,農人荷鋤。墻體彩繪隨處可見,鑲嵌著石磨、壇子、老磚瓦、農耕工具等老物件的“記憶墻”,似一本歷史厚重的書……
“其實,兩個月前,這里還是‘臟、亂、差’。”村灣中心戶長廖天和感慨。
佛嶺坑有68戶300多人,常年在家的不到一半。幕阜山生態旅游公路修通后,村灣融入崇陽30分鐘交通圈。
然而,祖祖輩輩守著綠水青山,卻不能改變生活習慣。村里自然環境優美十足,人居環境卻令人大跌眼鏡。
“破敗房屋隨處可見,地上布滿雞鴨鵝的糞便,隔老遠都能聞到臭味。”想起過去,廖天和連連搖頭,“環境搞不好,村里的后生連對象都難找。”
“‘五共’像把金鑰匙,讓大伙兒開了竅。” 村黨支部書記程維彪如是說。
今年9月,村兩委帶著村民代表去環境美的村灣取經,大家看到差距,也感到汗顏。回來后,村兩委“趁熱打鐵”,通過灣子夜話號召從房前屋后的衛生做起,用自己的雙手,把世代居住的家園建好。
“我們愿意干!”幾乎是一呼百應,家家戶戶捐錢捐物,出工出力,自愿讓出土地,打造村灣“微景觀”——有人從附近河里撿來景觀石頭,有人從山上尋來綠化所需的大樹、做籬笆墻的竹子,有人捐出了自家的石磨、罐子、農耕用具……人人都在想方設法就地取材、變廢為寶。
有了改變現狀的斗志,村民們干得無比認真,每天分工明確,加班加點。圍繞一個小細節該怎么建,爭得面紅耳赤。有一點沒建好,就拆了重來。他們還將綠水青山、田園美景、傳統文化、現代文明等內容彩繪上墻,連村里小學生也參與進來,將馬路邊的石頭墻變成涂鴉墻……
短短兩個月,一個別具匠心、充滿藝術氣息的村灣脫穎而出。
記者手記:
美的環境,總能勾起人們對美的無限追求。
可前幾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還是崇陽的“老大難”,“老”在多年習慣,“大”在全縣百姓,“難”在除舊布新。
如今,借“共同締造”東風,全縣上下鉚足干勁、精準發力、連續攻堅。縣、鄉、村干部包村、包組、包戶,引導大家把村規民約完善好,把農戶房屋修繕好,把村莊衛生打掃好……
由“要我干”到“我要干”,從一處美到處處美,由“聚變”跨向“巨變”。
從“一時美”到“時時美”
銅鐘鄉坳上村,腳踏之處,每一步都干干凈凈。
井屋村灣,一個個木制小棚內,家家戶戶的柴禾碼放得整整齊齊,路旁大石頭上,“財盆”二字格外顯眼。
“財盆其實是柴棚,是大伙兒取的名。”村民王佛銘說。
以前,房前屋后柴禾隨意堆放,影響村灣美觀不說,還容易引發火災。今年,大伙兒商議后,決定家家戶戶建個柴棚。這樣一來,美觀多了。
“自己挖的井水甜,自己建的家更美,我們村僅8平方公里,用‘繡花’功夫來整治。”村黨支部書記沈亞東一臉自豪。
(上接第一版)
坳上村頭枕青山水庫,是個僅685人的“袖珍村”。早在2017年,該村新增一條村規民約——所有雞鴨圈養,不許燃放煙花鞭炮。村民們共同商定了包括“有路必有樹木和花草,有山必栽楠竹和茶藥”等內容的村莊發展規劃,共同繪制幸福墻、同建閑置地、組建自治服務隊……
幾年下來,該村摸索出一套環境整治長效機制:黨員時時處處走在前,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年年開展“美麗庭院”“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形成“一人帶動一片,一戶帶動一村,處處比學趕超”的局面;通過積分制管理,激發村民內生動力……
因此,無論何時到該村,總能感受一股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魅力。如今,坳上村擁有“國家森林鄉村”、全省“美麗村灣”等多個響亮頭銜,聲名遠播。
記者手記:
看得見的是美景,看不見的是治理。
近年,崇陽充分調動農民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的積極性,各地集思廣益,妙招頻出——
2019年,港口鄉率先在全縣發出“禁塑令”,如今境內再也看不見一次性塑料垃圾,百里河道碧波蕩漾;
今年5月,港口鄉小沙坪村率先開展文明鄉風積分制試點工作,推動村莊文明鄉風大改善;
白霓鎮回頭嶺村在全縣最早成立鄉賢理事會,通過鄉賢文化守望鄉風文明,村子內外兼修;
金塘鎮林家村,由村干部、黨員、鄉賢、退休老干部、老教師、志愿者組成人居環境整治理事會……
這些村灣都有一個共同點:抓住“廣大村民”這一關鍵,堅持“全民參與”的思路不動搖,才能走得更遠更久更好。
從環境美到生活美
白墻小院,依山傍水,花香盈袖,青菜滿園……青山鎮東流村,魏天柒和程先瑞夫妻倆的生活堪稱“詩意棲居”。
夫妻倆原本在崇陽縣城工作、生活了幾十年,兩年前雙雙退休。“選擇回村,只因這里環境太美了。”程先瑞說。
東流村位于白崖山下,西臨青山國家濕地公園,東臨萬畝野櫻花谷。這里有傳統也有現代,有美景也有美食,有“顏值”更有“氣質”,慕名打卡的游客眾多。
從無人問津的庫區村到遠近聞名的“網紅村”,“鄉賢反哺,起了重要作用。”村委委員徐岳池對記者說。
東呈國際集團創始人、董事長程新華是從該村走出去的企業家。為改變家鄉落后面貌,他投資上千萬元,徹底改變了村里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
村里不少人以前住在水庫中的半山腰,出行靠劃船。在外企業家劉旭明出資平整了一塊地基,幫30多戶庫民遷居。
在東流村,像程新華、劉旭明這樣的鄉賢能人有60多位,他們無疑是帶動鄉風向好、民風向上的“武器”。
2020年,東流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每戶自愿出資6000元,縣級配套美麗鄉村建設資金,對所有民房的外立面和屋頂進行統一改造,對道路兩旁進行綠化、亮化。
130多戶村民自愿拆除破舊老建筑和搭建物,將拆除后的宅基地交由村里集中統一規劃,最終建成了集旅游、農家樂、住宿、休閑于一體的“東流魚街”……
如今,該村利用大泉洞、青山水庫、白崖山等自然資源優勢,吸引一大批在外游子返鄉,新建魚蝦基地、春橙基地、中藥材基地、休閑采摘園,村集體經濟達20萬元。
記者手記:
東流村給我們的啟示——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并不限于環境衛生,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及項目的規劃建設統籌銜接,是重要途徑。
整治人居環境,為村民生產生活帶來便利;壯大綠色產業,有利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在環境美化與產業發展的雙輪驅動、良性互促下,顏值和經濟雙提升,實現村美民富,才能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近年,崇陽持續推進44個美麗鄉村示范村、68個整治村和“五線八片”建設,串點成線,由線帶面,這些村莊幾乎個個實現美麗蝶變。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鄉村常新、家園長情。崇陽的鄉村,已成人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饒敏 馬麗婭 特約記者 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