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下午,由南通市委人才辦(組織部)指導、市人才學會主辦的首期紫瑯人才沙龍江海英才專場在創新區紫瑯科技城舉辦,本期主題為“人才新政助力創新創業”。在場的江海英才代表、人才工作者代表圍繞南通人才新政4.0暢所欲言,通過分享創新創業故事、展現人才政策亮點、介紹人才服務工作,筑造人才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臺,推動更多人才扎根南通、圓夢南通。
(資料圖片)
人才新政迭代煥新
既有突破也有整合
“除了北京大學相關人員,我們研究院目前有50名全職員工。”北京大學長三角光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孫泉在沙龍現場作分享,“這50個人當中,有11位博士,其中9位來自南通以外、7位來自江蘇以外,他們是被南通的平臺和政策吸引,選擇在這里安家。”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政策則是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源頭活水。為加快形成“如魚得水、如鳥歸林”的一流人才發展生態,實現人才和城市的雙向奔赴,我市積極推動人才政策迭代升級,貫徹人才新政宣傳和落地。
南通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處長馮宇峰介紹,上月剛剛出臺的人才新政4.0,內容在以往基礎上有了突破和整合。新版本更聚焦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新增“攀峰計劃”,為高精尖缺科創人才和團隊給予大力支持。
以往的人才政策更多將重點落在初創團隊,但事實上,許多成熟企業也正面臨轉型升級,對高層次研發型人才和高技能生產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因此,人才新政4.0增加對現有企業人才需求的關注和支持,從人才工作角度支持企業發展。
“過去,一個大學畢業生來通工作,可能需要翻閱很多資料來了解人才政策。”馮宇峰表示,“現在,新政按照人才成長的條線和脈絡梳理成冊,年輕人可以一站式了解全部內容。同時,我們還開發了‘才遇江海’小程序,讓新政邁向云端、觸手可及。”
人才服務將心比心
強力支撐人才發展
談及為何選擇南通,95后才俊、氨酯汀蘭(南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辦者周天宇感慨頗多。“當時,我們團隊是通過海門組織的創新創業大賽首次接觸南通。其實這些年,我們參加過不少比賽,但南通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們研究的方向是農業,需要深入田間地頭考察土地,對一塊土地不滿意就得再找一塊。”周天宇回憶,“在這期間,海門黨政領導尤其是常樂鎮的同志們不厭其煩,用心尋找、主動協調,讓我們這樣的初創項目感受到他們的誠意、認可和信任。”
引進人才難在引心,留住人才重在留心。如何讓人才主動選擇南通,成為江海大地的一員而非過客,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作為南通市場化手段實現人才運營的重要載體,南通人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也正積極探索相關路徑。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晶介紹,目前,集團正從四個方面大力推進人才服務工作。一是將原來人才政策中不容易落地,或是需要整合各方資源才能落地的政策進行提檔升級,江海英才貸、股權投資、知識產權質押等一系列新業務正有序推進。以江海英才貸為例,這款純信用貸款從去年12月初首筆貸款落地,迄今8個月時間授信已達1.2個億,實際放款接近9800萬人民幣,實實在在造福了人才企業;其次,努力優化人才津貼等服務的工作流程,讓人才更早更快收獲政策紅利。同時,加強產教融合、校企聯合、人才實訓等工作,幫助人才解決好養老、子女教育、購房等一系列配套問題,做優人才生態。
英才代表寄語創業者
攻堅克難貴在堅持
“我們當初回通創業,條件要艱苦得多。”首批江海英才之一、江蘇帝奧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鞠建宏提出,“如今南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是趕上了好時代、好政策。”
鞠建宏表示:“我是南通如皋人,也是一位堅定的南通‘粉絲’,我堅信未來家鄉的半導體以及其他產業都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從個人經歷出發,我希望青年創業一定要做到堅持,真正站起來的初創企業都是靠‘磨’出來的。”
在周天宇看來,在通、來通的創業就業者,很多都胸懷先賢張謇的實業興國情懷,這讓他深受觸動、備受鼓舞。“在‘新科創30條’‘人才新政4.0’等政策的加持下,南通的科創氛圍愈發濃厚,人才更應立長志,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然后堅定投入其中。”
作為人才政策的獲益者,孫泉認為,新政在做到普惠、便捷的同時,能較好地滿足人才來通發展的預期。“現在,南通正大力發展光電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在這樣的環境下,青年人才更有條件仰望星空、立志長遠。”
記者 沈佳穎
[編輯:黃夢倩]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