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堅固的堡壘
■朱柏妍
插圖:姜 晨
(資料圖片)
記者心語:那些在戰位上的人,時刻做好了準備。
摸著黑,沿著蜿蜒的山路一路向下,走過數不清的涉水路段,擠過一個又一個因路面垮塌留下的廢墟,前方終于出現了星星點點的燈火。這時,我的手機突然連續振動了數十下,我知道,有信號了。
這是我參加抗洪搶險救災采訪任務的第4天,一路跟隨第82集團軍某工兵旅抵達當時道路能打通的最前沿。
這一路足足走了3個小時。沒有信號、沒有網絡,昔日的風景區,此時幾乎與世隔絕。
各種型號的軍綠色車輛在泥濘山路上排成長龍,濺起的水和卷起的泥,總讓我想起之前在演訓場上拍攝訓練新聞時的畫面。只是這一次,不是“演習”。
偶爾經過幾個村子,村民們站在路邊,相互幫忙清掃積水。早在道路能通車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官兵已經通過人力背運的方式,深入各個村鎮,輸送了足夠的物資,以保障百姓的生活。
一位村民看著這一長串的軍車,還有許多重型救援設備,神色十分激動,抬起手來一輛一輛地和大家打招呼。在車輛偶爾停下的時候,一位大姐拿著幾瓶礦泉水上前,想要送給車里的戰士們。戰士們推拒著,說我們都自己帶好了物資。大姐堅持,說大家真是辛苦了。這樣的場景,幾天來我們見了太多太多。
在過去的采訪路上,我總是輾轉在管理嚴格的營區里,奔波在演訓場上。這是我第一次以軍事記者的身份深入救災現場;更是第一次親眼見證,在救災現場,群眾對軍人是這樣信任,軍人對群眾是這樣關愛。親身體會到這份沉甸甸的情感,讓我忍不住感動許久。
我們的子弟兵,他們在此次抗洪搶險救災任務中的表現,也足以支撐起這樣的信任。
8月1日,我出發前往受災地區。剛進入門頭溝區,我就遇到了一群武警官兵。他們軍綠色的迷彩服外是橘黃色的救生衣,救生衣外面,搭著兩個滿滿當當的天藍色物資包。他們告訴我,他們要前往落坡嶺,給被困在K396列車上的幾百名乘客送物資。
那天的天氣悶熱,在我的迷彩服上衣里,后背流下的汗一路濕到褲腿,全身像是在水里浸泡過一樣黏膩。戰士們前后都搭著物資包,臉熱得通紅。可即使在等待出發的時間里,也沒有一個人把包放下。每個人都只想著趕緊出發,趕快把物資送到受災群眾手上。
一名連長告訴我,這支隊伍已經連續奮戰3天了。我目送他們沿著鐵軌遠去的身影,心情和那些背包一樣沉甸甸的,為著前方受困的人民群眾,也為著這群只用“辛苦”二字不足以形容的官兵。
巧的是,第二天,我又偶遇了這支隊伍。
在妙峰山鎮的廣場上,官兵正在給解救下來的乘客分發水和食物。最后幾批乘客碰巧也在官兵的帶領下從山上走了出來。隊伍里,官兵緊緊拉著幼小的兒童,或是攙扶著鬢發花白的爺爺奶奶。
上等兵劉鑫宇在此次轉移群眾任務中負責護送一對母女。平安到達安置點后,那位母親眼眶通紅地握著他的手說:“你把我的孩子一步步背出來,以后有機會我一定得去看望你的父母。”
我們在現場采訪了這位2001年出生的年輕戰士。他不善言辭,憋得滿臉通紅,一個勁兒地擺手說:“沒什么,真沒什么,應該的。”可轉過身,他卻久久站立在原地,目送著那對母女離開,直到她們消失在人群中。
救災一線,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我持續地被官兵感動著。
那天的廣場上,人頭攢動,道謝聲和道別聲一直沒有停下。人民群眾和人民子弟兵都流淚了。直到最后轉運受災群眾的大巴遠去,官兵也集合起來準備繼續出發。我望著這兩批人的背影,也紅了眼眶。
在抗洪搶險救災的前沿,有太多動人的故事和太多值得書寫的人,他們中很多人沒有在我的采訪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可當一隊武警戰士從我身前經過,我看到他們的身上沾滿水漬,嘴唇卻開裂著;當把損毀橋梁架通后,一名班長低下頭從地上捧起一撮沙子“洗了洗”手;當第4天見到的戰士們已經比第1天黑了很多、疲憊了許多,可每個人疲憊的眼睛里依然閃著熱切的光……我真切地明白了,為什么在人民群眾的心里,“子弟兵”3個字,是如此堅不可摧。
軍愛民,民擁軍,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在抗洪搶險救災一線體現得淋漓盡致。我想,正是經歷過一個又一個這樣的關鍵時刻,人民群眾和子弟兵之間的情誼才如此深厚、穩固,成為災害面前最堅固的堡壘。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