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中的八十年代,是怎樣的?
(資料圖)
自由開放,躁動不安,處處是機遇和選擇?
剛播這部劇,卻打開了時空機的一條新隧道——
滾滾向前的黃金時代。
他們腳下,曾揚起過多少塵土。
人生之路
央視出品,現實題材,部分取材自路遙曾獲茅盾文學獎的中篇小說《人生》。上線后,收視接連破 3。
看海報就知道,這劇是真的" 土 "。
而土,最常跟" 苦 "掛鉤。
但《人生之路》的主題不是土,更不是苦。
是" 燥 "。
我們的父輩母輩,都曾是一無所有的 " 搖滾青年 "。
立足于一片貧瘠不堪的黃土地,仍然活出了叛逆,與桀驁不馴的生命力。
01
找出路
八十年代,最振奮人心莫過于——
改革開放,號角吹起。
但,由于先城市后農村的發展戰略,注定有一部分被大山隔開的落后地區,只能聽見隱約的回聲。
陜北高家村,典型的 " 局外人 "。
恢復高考后,村里從未出過大學生,縣里實在看不下去了,還派了教育局局長,來到村里唯一的重點班作動員。
雖說是四十年前的事,但這口號,這架勢 ……
仿佛跟現在沒啥區別:
寧吃百日苦 不留終身憾
?
在剛剛走出封閉與保守的八十年代。
高考,幾乎就是山溝中的年輕人,跳出 " 農門 " 的唯一方式。
主人公高加林,模擬考勇奪縣里第一名,成了高家村第一個被縣長接見的模范學生。
但他的死黨高雙星,就沒那么有出息了——一看書就釣魚,一考試就發怵。
尤其在高加林的對比下,他很早知道,自己根本不是讀書的料。
然而,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村里來了消息——
哦不,準確說,是村支書來了消息。
高雙星超常發揮,被上海的大學錄取啦!
???
那跟高雙星報了同一所學校的學霸朋友,高加林呢?
據村支書再三考證——真沒看錯,考上的只有高雙星。
高加林氣啊,苦悶啊。
寒窗苦讀十幾年,家里都是種地的,一年都吃不上一頓肉,哪還有財力支撐他復讀?
另一邊高雙星的父親,正在請全村吃席——
正當高雙星云里霧里:我好幾道大題都沒做,到底咋考上的?
神仙顯靈?
一個晚上,雙星的父親鬼鬼祟祟,千叮萬囑——
雙星啊,去了上海,你就要改名叫高加林了。
哦。
顯靈的不是神仙,而是高雙星的 " 村支書父親 "。
他偷偷藏起了高加林的錄取通知,買通了縣教育局局長,來了一招 " 貍貓換太子 "。
再后來,沒錢復讀的高加林,只不過想找一份發揮所長的營生,都難于登天。
就算是村支書動用關系替他找到了,也會因為一次小意外,飯碗說沒就沒。
但村支書想給初中肄業的兒子找工作,那可就太容易了。同一片黃土地,也有不可逾越的生物鏈。那么,走出黃土地以后呢?你看,高雙星成了 " 太子 " 后,在大城市的遭遇——一個上海的本地同學,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想跟他切磋切磋。高雙星一整個蒙圈:蛤?你說是啥語?對方一聽他的陜普,表情復雜,禮貌地表示理解——哦,陜西人吶,那沒事了。高雙星羞啊,趕緊回去惡補。終于學會了幾句,想說展示下學習成果。結果又被無情吐槽:蛤?你說的什么語?陜西英語嗎?就連談個戀愛,都能因為來自農村,被懷疑是想 " 倒插門 " 的機會主義者。高加林和高雙星,雖然一個困在了山溝,一個成為了滬漂。可他們的命運,又互為鏡像。這是《人生之路》的寫實。不是一味贊頌和美化八十年代,而是將城市、縣城、農村的 " 鄙視鏈 ",誠實地搬上臺面。Sir 想起同樣關注山區的紀錄片《出 · 路》。當富二代北京大妞說,我相信只要你不想,沒有人會被餓死的;當小鎮青年畢業后,以三千塊的薪資,感覺自己 " 賣給了 " 公司。而陜西高原上,買個學習用品都得經過九曲十八彎的馬百娟。則用蹩腳的普通話,寫下這樣的夢想——我要一個月掙一千元買面 因為面不夠吃我還要蓋房子 挖水窖因為我們沒水吃這就是為什么,雖然《人生之路》講的是父母輩的故事。但仍能扎進年輕人的心——經濟的發展,政策的進步,或許打破了城鄉流動的壁壘。但。那些頑固的偏見,還未走出的困境,還在我們心里隱隱作痛。02爭口氣" 城市套路深,不如回農村。" 跟今天的年輕人高呼逃離北上廣,被 " 二舅治好精神內耗 " 不同。《人生之路》幾乎所有角色,都為了城市的入門券,殫精竭慮。不是 " 不如 "。而是不得不。一處閑筆,1984 年,發生了一件慘案—— " 超難數學年 "。怕難題影響后續發揮,老師用大喇叭勸導學生:大家不要灰心!考卷是全國統一的,你難,我難,大家都難,這是非常公平的!跟劇中的高加林一樣,Sir 小時候也信過這句話。但如果你看過高家村的 " 學校 ",就會明白。為什么村支書父親,要無所不用其極地把孩子 " 弄出農村 "。難題是一樣的,但如果在難題前加上限定語 " 高家村 "。那將是地獄級別的——高加林當民辦教師第一天,整個傻眼。像樣的桌椅,無;教室里的墻,隨時會塌。至于師資水平 …… 一個剛生完娃,五音不全的婦女,背著孩子教課;一個老態龍鐘,初中沒畢業,雞蛋都畫不圓的周老師。至于教育經費?別問了,問就是——村里沒有,縣上也沒有。更心酸的是,高加林小時候上課,高家村就已經是這樣。十幾年過去,啥都沒變。所以,這是一個有志青年留在農村,成為平民英雄的故事?錯了。高雙星有父親擔待,走上了康莊大道。而高加林,也并不是一個老實的主兒。這是《人生之路》的 第二層寫實。高加林不是潔白無瑕的圣人。他只是一個拼了命想爭口氣、向上爬的凡夫俗子。有才華,有理想,但也有嗷嗷待哺的欲望與私心。在村里,高加林跟青梅竹馬的劉巧珍(李沁 飾)好上了。前一秒還是如膠似漆,談婚論嫁。下一秒,在縣城里當上了記者,整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巧珍好不容易從村里來一次,一番親熱后,他就急著走。去哪?去給時髦愛跳舞的老同學拍照呢。以前的高加林,覺得巧珍是世間頂好的女子。現在呢?巧珍:天氣變涼了,我給你帶羊皮褥子。加林:什么羊皮褥子?好土呀。就連聽到家里母雞下蛋,也只是覺得聒噪。是啊,巧珍沒文化,想說去城里燙個頭吧,回村還落得個 " 不土不洋,村妞裝貴婦 " 的嘲諷。哪比得上能跟自己暢聊《卡門》戀愛自由的上海高官大小姐呢?高加林是理想主義者。但貧寒的出身,城鄉之間的 " 隔離 ",讓他不得不轉向更現實的考慮。所以,他明知道自己的工作是通過關系而來,但他沒有追問,沒有細想,只是欣然答應。所以,當黃亞萍向他表白后,他心猿意馬,負了巧珍。高加林對巧珍的喜歡,當然也是真的。因為在黃土地上,巧珍就是最有靈氣,最懂他的人。敢愛敢恨,主動表白,還堅決反對包辦婚姻。但到了縣城后呢?會跳舞、家境好、愛文學的黃亞萍告訴他——你以為的最好,不過是我身上的 " 之一 "。在那個保守的年代,高加林寧可背負陳世美的罵名,也不愿 " 湊合 " 跟劉巧珍過。你可以說,這是 " 渣 "。但這渣,何嘗不是人性的本能。如果說 " 開放 " 是向密不透風的井壁鑿出一道口子。那么,先照進來的不是希望的光,而是淪為 " 井底之蛙 " 的恐懼。在《人生之路》里,這種恐懼幾乎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就算是頂替了高加林的高雙星。你也很難指認說,他就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因為他身上背負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還有不可承受之重——現在回頭看,八十年代是好日子在后頭的起點。但身在其中的人,并不知道這輛高速行駛的列車,開向何方,何時停下。所以,他們會殺紅了眼,會被更大的世界勾起好奇與貪念。他們真實存在的人,更是當你回顧喧囂時,不可回避的眾生相。03存念想原著《人生》是一個有點悲慘的故事。高加林因為走后門被舉報,丟了記者的工作。回到家鄉后,心愛的巧珍已嫁給別人。而他自己,仍然是那個不上不下的軸人——既不甘心下地干活,又不敢再對走出黃土地抱有期待。原作里高加林的結局,戛然而止。大概是此時還未成名的路遙也不知道,這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窮小子,會有怎樣的人生走向。而在劇集里,高加林得到了理想主義的續寫。這并不是失真的 " 魔改 ",而是一種寫實的 " 勵志 "。在八十年代,高加林憑文學天賦登堂入室的命運,就像現實中,被我們熟知的先鋒作家們——莫言、余華、蘇童,乃至后來的路遙。《人生之路》并沒有耳提面命地告訴你。努力一定會成功,讀書一定能改變命運。而是讓我們看見,那個年代之所以能成為那么多人的浪漫記憶,是在于五湖四海的年輕人,愿意拋棄原有的經驗,寧愿頭破血流,也不肯墨守成規。高加林的 " 勵志 ",不是因為他在奮斗中獲得了 " 完美的生活 ",事實上,他最后也只是成了一個生活不錯的普通人。在 Sir 看。最讓人觸動的,不是高加林飛出黃土地的時候。而是他身處黃土地,卻將目光投向別人的時候。一次,劉巧珍的父親為了勸說幼女巧玲,不要到縣城讀書,特地請來了 " 落榜 " 的高加林 " 現身說法 "。這一 " 羞辱 ",反而激發出了高加林身上的志氣,迎來了他的啟蒙時刻。考不上大學,是很丟臉。但讀過書的時光,就因此一文不值了嗎?那一瞬間,高加林才明白過來——對讀書就能改變命運的執念,也是一種偷懶的 " 指望 ",指望世界上有一扇任意門,只要打開了就能順風順水,歲月靜好。于是,高加林在當民辦教師時,用文學和美學,教會鄉村孩子一個道理。比走出黃土地更重要的,是不要被 " 我來自黃土地 " 的恥感吞沒。他讓孩子們在墻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并將自己的名字,嵌進不盡相同的詩句。在詩的下方,還擺放著孩子們從家里背來,各式各樣的農具。就像浪漫的詩歌與文學,最初都根植于土壤。高加林的行為藝術,其實是給孩子們留一個念想。相信腳下的黃土地只是起點,不是終點。相信不管處在何方,命運的考驗多么刁鉆。人永遠還有選擇的余地。而這一切。從不否認,不貶低自己的名字開始。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編輯助理:老板娘沒有假期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