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騙子的套路一直在升級,社區通過這樣的活動幫我們識破這些騙局,避免了上當受騙!”2月13日下午,為了幫助老年人提高網絡安全風險意識和防詐反詐能力,山西省太原市老軍營小區一社區與老軍營街道社工站聯合開辦“銀發守護”課堂。(2月15日《太原晚報》)
老年人防騙意識薄弱,對網絡和智能手機等應用又不是十分熟悉,已經成為網絡或電信詐騙的高危受害群體,也是眾多騙子“圍獵”詐騙的主要對象。山西太原這家社區與街道社工站聯合開辦“銀發守護”課堂,能夠提升老人們的防詐反詐能力,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甄別五花八門的新型詐騙套路和伎倆,以避免上當受騙。筆者認為,“銀發守護”課堂針對性較強,讓老年人掌握最新的“防詐寶典”,有助于老人護好他們的“錢袋子”,值得借鑒和推廣。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402萬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總人口的13.50%。如此龐大的老年人群體,遭遇各類網絡和電信詐騙的現象非常普遍,他們的養老錢甚至救命錢,被詐騙“洗劫”一空后,不僅讓受騙的老年人一下子陷入困境,還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引發消極輕生等人間悲劇,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因此,打擊和防范專門針對老年群體的網絡和電信詐騙違法犯罪活動,到了刻不容緩地步。
然而,嚴厲打擊網絡和電信詐騙違法犯罪,是一種“馬后炮”的補救措施,而受騙老年人的錢財,由于被騙子轉移或者揮霍掉,往往很難再追回來。因而,事前防詐反詐,守護中老年人的“錢袋子”,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防詐反詐?首先要找問題“癥結”所在。一方面,老年人對新知識、新技術掌握不夠,不能與時俱進學習一些網絡和智能手機等方面知識,很難辨別一些網絡和電信詐騙的套路和新騙局;另一方面,也與許多老年人信息不暢、防騙意識不強等有很大的關聯。可見,老年人缺乏防詐反詐的知識和能力,才讓騙子乘虛而入得逞。“銀發守護”課堂講授防相關詐反詐知識,可以說解了老年人防詐的燃眉之急。
“銀發守護”的課堂上,社工志愿者通過PPT演示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真實案例,生動形象地為老年人普及新型詐騙手段。針對冒充客服、冒充公檢法國家機關和冒充熟人等詐騙手段、套路和防范方式進行了詳細介紹。老年人通過學習,掌握了最新的“防詐寶典”,在生活中一旦遇到類似騙局,就可以一眼甄別和揭穿,等于廢了詐騙分子的各式“武功”,讓騙子無機可乘、無計可施,再也騙不到老年人的錢財了。
電信詐騙手段不斷“升級”,為了幫老年人守護好“錢袋子”,還應定期舉辦類似“銀發守護”課堂,幫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數字化生活,根據騙子的新花招、新騙局,及時更新授課的內容,不僅提醒老年人警鐘長鳴,也讓他們與時俱進提升防詐反詐能力,緊緊護住自己的“錢袋子”,在“天下無騙”的社會環境中,能夠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