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杜棟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新業態,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而“雙碳”目標的實現,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尤其是,中心城市在數字產業化發展、產業數字化發展與低碳轉型以及智慧化治理表現良好,成為區域數字化和低碳化的“高地”。因此,將數字化發展和“雙碳”主題相結合,具有較大的創新意義和現實價值。數字經濟是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從而不斷提升社會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狹義的數字經濟強調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廣義的數字經濟概念實際上已擴展到數字社會。按照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的定義,數字經濟主要圍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字價值化四方面展開。因此,本文認為,數字經濟與“雙碳”的互動與融合主要體現在數字產業本身綠色低碳發展、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數字技術支持城市與農村生態智慧化治理和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中數字價值的體現四個方面。“雙碳”目標要求數字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國家重大戰略決策已經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將帶動新的技術進步,催生新的產業發展機會,引領新的發展方式,進而帶來深入而廣泛的經濟社會變革。對于數字產業這一新興產業來說,自然也就有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信息技術以其高效、融合、綠色等特征引領著數字產業化的發展,帶動數字產業化成為綠色低碳發展的良好“試驗田”。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社會生產和生活模式對數字基礎設施的依賴進一步提升,然而,在“雙碳”背景和高質量發展模式下,日趨凸顯的節能降碳需求要求數字產業綠色化、低碳化升級。建設綠色低碳高效數字基礎設施,包括建設綠色低碳的大規模數據中心、高性能算力基礎設施,替代傳統本地部署的信息系統,可有效降低碳排放強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中,數據中心的合理布局能夠提升算力用能效率、降低碳排放,這是兼顧數字經濟發展與“雙碳”目標的核心要點。另外,共建共享網絡設施也可降低行業整體碳排放。面對日趨緊張的通信網絡建設資源,不同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應加快探索資源互補、頻率共用,共同探索和建設運營的新模式。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數字化是促成“雙碳”目標的“使能者”。特別是,傳統產業數字化賦能致力于減少現實能源消耗,是其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使能者”。從微觀層面看,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可實現降本增效;從中觀層面看,推動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可賦能千行百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成為優化產業結構、帶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關鍵力量,因此,需要我們探索出了一系列與“雙碳”目標相互協同的有效途徑,推動產業數字化與綠色化協同發展。可喜地看到,在數字經濟強有力的驅動下,實體經濟各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綠色化、低碳化方向發展,以智能、節能、綠色、低碳為特征的新產品、新服務快速涌現,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引擎。基于智能設計平臺的綠色低碳新產品不斷涌向市場。又比如,傳統制造企業在智能制造工廠的建設過程中踐行綠色低碳理念,通過部署工業互聯網、邊緣計算、云計算等設備,助力提升裝備運行效率、優化生產方案、改進工藝工序,幫助企業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時提高工業產值。數字技術支持城市和農村生態智慧化治理數字經濟已經擴展到數字社會。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部門要提供一些數字化轉型的公共服務、培育示范應用、提升生態環境智慧化治理水平。在推進城市和農村生態智慧化治理中,倡導和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是一項重要內容。(1)要提升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政府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降低群眾辦事成本。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提高高頻事項的網上可辦率。(2)加快節能降碳方面數字化手段攻關研發和推廣應用,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3)借助數字技術的宣傳和激勵優勢,引導形成綠色低碳消費方式。通過培育數字生活和共享經濟新模式,改變人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中數字價值的體現數據的潛在價值已得到各方面的廣泛認可,但數據類型眾多,這里主要強調綠色低碳轉型中數字價值化問題,要用數字講話,用數字決策。一方面要注意收集、監測、分析和評價社會經濟綠色低碳轉型中的數據,以便真實把握綠色低碳轉型的進程和效果。在這里,做好綠色低碳數據統計核算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基礎性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好綠色低碳轉型中的數字,發揮其支持政府決策和為民眾提供知情權的作用。這就要求充分借助數字技術,建設各層各類的綠色低碳管理平臺與支持系統。總之,要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加強數據規劃和數字治理,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全面地看,數字經濟與“雙碳”兩者的良性互動和深度融合將有利于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發展質量,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作者杜棟教授系河海大學系統工程與管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區域和城市高質量發展智庫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