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金融數字化的發展,需要豐富多元、內外兼修的技術供應鏈體系。在蘇州召開的2022年第五屆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大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與零壹智庫、《陸家嘴》雜志在11月19日聯合舉辦了“數字金融戰略與技術供應鏈論壇”,與銀行、金融科技、保險等機構領導共同探討數字金融技術供應鏈。
在論壇上,零壹財經合伙人、副總裁、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發布了《“積厚成勢”新階段——銀行科技服務商圖譜報告2022》。該報告由零壹智庫、數字化講習所作為研究機構,零壹財經、《陸家嘴》雜志、數字化講習所聯合發布。報告站在第三方的視角,對銀行的科技新布局、銀行科技服務商業務類型及產業圖譜、銀行科技重點與趨勢等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
(資料圖片)
于百程稱,按照央行金融科技的發展規劃,銀行科技進入了“積厚成勢”的新階段。前面三年金融科技發展是“立柱架梁”,比如造房子,搭了框架,定了基準。接下來的這幾年主要是“積厚成勢”,通過技術的不斷滲透、累積,形成一種新的勢能,給銀行業帶來一些實質性的變化,從量變到質變。
于百程介紹稱,中國的銀行科技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979-1990年的電子化階段,1991-2012年的信息化階段,2013-2018年互聯網化階段以及2019年開始的數字化階段。在第二階段,主要解決銀行IT系統問題,這一階段出現了大量的IT服務外包商;第三階段主要解決銀行業務在線化問題,這一階段出現了大量基礎技術研發型、技術應用型的科技公司。在第四階段解決業務全面數字化問題,銀行整個業務都是要通過數字化進行重新構建,真正的實現降本和增效和新的場景創新。
銀行科技生態主要由銀行及為其提供技術服務的廠商構成,再結合用戶、場景、產業、監管等因素開展業務和服務。
在銀行科技戰略、投入以及科技人才層面,國有大行、股份行和中小行體現出一些不同特點。
從科技戰略看,國有銀行整體的金融科技投入在所有銀行中占據頭部位置,金融科技方面也開展較早,發展也比較全面。大部分國有大行在金融科技戰略上有詳細的規劃,并且不局限于一個領域,通常是在多個方面同時進行金融科技部署,特別是在金融云、技術平臺建設、數字化建設方面頗有建樹;股份制銀行在金融科技戰略上有著明確的目標,特別是和零售業務轉型深入融合;中小銀行金融科技戰略多集中于某一方面。
在科技投入上,國有大行作為銀行業的領頭羊,2021年的金融科技投入也在所有銀行中占據頭部位置,總投入在1075億元,相比2020年的957億元,同比增長12.34%; 10家樣本股份行2021年科技投入589億元,同比增長15%;14家樣本中小行科技投入總額99.84億元,同比增長14.7%。不過,中小行在科技投入更偏項目,投入上波動比較大,2021年無錫銀行、 天津銀行和青島銀行三家科技投入同比下滑。
金融科技人才建設方面,25家樣本銀行科技人員平均占比6%。國有行的平均占比5.11%,股份行平均7.89%,城農商行平均5.53%。
在銀行科技服務商層面,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公司發展出現分化,研發競爭更加激烈。
27家銀行科技公司樣本中,2021年營業收入總和為1012.39億元,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總和為474.16億元。2021年營收過100億元的3家,10億以上的20家。從同比增長率來看,2021年營收22家增長,5家下跌。2022年上半年19家增長,8家下跌。營收增長勢頭變差。27家銀行科技公司2021年凈利潤為正的有22家,凈利潤在1億元以上的有16家。2022年上半年,凈利潤為正的有19家,凈利潤在0.5億以上的有10家,虧損公司數量增加。
在25家有數據的銀行科技公司中,2022年上半年研發支出有14家在億元以上,占營收比20%以上的有5家,10%以上的有11家,10%以下的有9家。從同比增長率來看,2022年上半年研發支出增長的有18家,顯示出研發競爭依然激烈。
最后,于百程稱,未來銀行科技將迎來五個趨勢,第一,核心系統改造將成為未來銀行科技關鍵點;第二,數據能力、數據治理與數據共享,激活數據要素,是科技賦能業務增長的底座;第三,建立開放創新、合作共贏的科技、場景和產業生態,將助力銀行數字化進程;第四,信創與安全將貫穿銀行科技發展過程;第五,虛擬現實、隱私計算等技術應用給銀行業務帶來突破點。
報告完整版將于近期通過零壹智庫PRO平臺發布,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