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發展應轉段了
□ 金沙人
前不久在揚州舉行的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已有月余,其余響不絕。南京大學徐興無教授的運河文化塑造論、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張建云院士的國家戰略論、中央黨校喬清舉的文化生命說等,新見迭出,讓人耳目一新。其中,中國博物館協會劉曙光理事長的發言,尤為引人注目,他在提醒我們,時至今日,大運河文化發展應轉段了。
所謂轉段,就是工作推進轉入下一階段。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是總體目標要求,經過10多年持之不懈的努力,我們在鞏固保護成果的基礎上,要一體化推進傳承利用工作,更好地彰顯大運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讓大運河不但美起來活起來,而且更要富起來,使大運河成為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劉曙光先生的主旨演講無疑為我們打開了思路,他認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文化,重點已從價值保護轉到價值賦能的創造與創新,文化拓展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連的概念。大運河文化因此而成為串聯城鄉經濟社會,帶動新興產業,賦能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的源頭活水,具有了洶涌澎湃的時代活力,突出價值實現了騰飛。
大運河文化發展轉段論,在當下無疑是另外一種清醒的聲音。就大運河文化而言,保護是底線,傳承是重點,關鍵在利用。致力傳承利用、價值賦能刻不容緩。對保護輕車熟路,對價值賦能力不從心,是當下亟需破解的難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運河文化的發展。能否準確完整地理解文化發展的要義,將保護與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建功立業;能否打破條塊壁壘,將部門職責與服務大局統一起來,在改革創新上體現擔當;能否將上級精神與本地實際統一起來,在造福于民上贏得信任,這些都事關理念思維、心胸格局、工作作風。
文化觀不一樣,理解和執行也會不同。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類的精神家園。越過越好的百姓生活,追高逐新的科技生產,誠信無欺的繁忙生意,宜居宜業的美好生態,創新創造的蓬勃生機,這才是民族的大眾的文化,才是充滿生機活力的文化,才是讓百姓有獲得感的文化。在推動大運河文化發展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著力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就是劉曙光先生倡導的將價值保護轉向價值賦能。
最能體現價值賦能的就是人文經濟。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將文化保護傳承與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融為一體,最大限度發揮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在科技創新中的支撐作用,在造福于民中的賦能作用,讓文化揚眉吐氣,體現文化尊嚴,為文化造福于民拓寬渠道,彰顯文化功能。這條路再難走也要勇毅前行。
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需要一切向前看,不過多糾結于過往,多為未來著想,從單體形態的保護轉向對文化整體風貌的保護,從單一技藝的傳承轉向全社會創新創造精神的傳承,從單純物的利用轉向價值賦能的利用,緊扣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主動轉換思想,著力轉變機制,拓寬文化視野,提升文化理念,把科技創新當作時代鮮活的文化,在動能轉換上攻堅克難,在發展質態上竭盡所能,在文明互鑒上展示風采。無論是傳統旅游資源的智能激活,還是實體經濟的智改數轉,都應著眼于應用場景,把科技創新滲透各行各業,催生更多的智能工廠、智能產品、智能品牌,使大運河流域的每個城市和村鎮都洋溢著現代活力,這才是“古運河重生”應有的樣子,也是致富河幸福河該有的功能。
大運河價值賦能的創新創造,是全新的話題,也是時代的命題,更是亟待破解的難題。劉曙光先生為大運河價值賦能搖旗吶喊,其用心在于系統貫徹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要求,著眼于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著手于創造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著力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大運河文化發展在轉段,任務在調整,要求在提高,決不能身子已進入新時代,而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時,加快由保護的特長生向保護傳承利用的“三好”生轉變,為大運河文化創造新的歷史。
大運河文化發展已進入新階段,往日的榮光已翻篇,新的比拼又開始了。新的比拼可能更多的是科技創新,由此提升文化的支撐力、產業的競爭力、城市的集聚力、發展的影響力,對此,我們準備好了嗎?但愿大家都能讀懂劉曙光先生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