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至23日,由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和北京基業長青社會組織服務中心主辦的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23年會在深圳圓滿舉辦。
本次年會是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連續舉辦的第十五次年會,也是基金會伙伴們時隔四年的首次大規模線下相聚。來自全國近500家機構、1000名伙伴共聚鵬城深圳,2場主論壇、12場平行論壇和1場長青文獻圖書館展覽活動,從多維度解析“篤行致遠——基金會的‘功’守之道”的年會主題。
圖: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23年會在深圳圓滿舉辦。
內外挑戰:基金會行業的信心考驗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明顯,極端氣候事件頻發,世紀疫情影響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和社會不平等現象逐步加劇,公益慈善領域內部風險也在增加。面對內外部嚴峻挑戰,基金會等公益慈善組織不得不放慢腳步,重新思考生存和發展之道。
正如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民政部原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孫偉林在致辭中強調的,基金會和公益慈善領域的發展預期和信心問題,需要得到重視。
圖: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民政部原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孫偉林發表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王俊秀在特別對話中,分享了信息、信任和信心對建設美好社會的重要性。他認為,基金會需要思考如何讓原子化的社會連接起來,增加韌性,持續創造社會凝聚力。
本次年會設置了多個氣候變化議程,包括“氣候變化與社區適應:可持續未來的合作與創新”、“韌性之道——氣候變化災害風險新常態下的基金會協同應對策略”兩場平行論壇,主論壇也關注垃圾分類和冰川融化等全球性議題。
南都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徐永光在演講中呼吁基金會從業者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和人工智能這兩項攸關人類生存和未來的命題。
基金會的生存發展離不開慈善法治。在年會現場,主辦方特別呼吁大家積極參與慈善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見活動,反映實踐者的聲音,共同助力慈善法治建設。
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23年度輪值主席代表、深圳市建輝慈善基金會執行理事長李羿瑄表示,面對挑戰與不確定性,篤行是基金會行業發展始終不變的基調,基金會需要在恪守正道中把穩前行舵盤,以長期主義視角看待和解決問題。
淬煉內功:公益實踐的探索與創新
社會信任本質上反映的是公益慈善組織自身的“內功”。
本次年會設置多場平行論壇探討基金會解決社會問題的基本功,包括如何打造和傳遞項目核心價值,如何有效資助,如何激發社區慈善和基層治理活力,如何跨越鴻溝推動金融向善,如何聯合共創參與健康鄉村建設,如何推動多元、平等、包容的行業生態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招商局慈善基金會連續第四年在基金會論壇年會承辦平行論壇,從提出城市化進程中的公共品供給話題,到關注疫情下如何看清趨勢和規律,再到今年聚焦流動兒童社會支持,持續深耕流動人口議題。
本次年會發布多項成果,既有反思基金會應對新冠疫情行動的研究報告,又有倡導基金會有效資助的報告指南及社區資助計劃,還有關注捐贈人權利保障的《基金會涉訴法律風險報告》《違規募捐行為及法律分析報告》等。
貴州省為愛黔行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吳建林在年會觀察中強調了自律、自查對降低行業內部風險的重要性,他呼吁基金會不能為了追求募捐數字而忽略區域合作募捐機構的執行能力與合規責任。
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副總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葛燄表示,建構捐贈人對公益機構的信任,離不開有效的公眾溝通和參與。這不僅體現在對捐贈人的服務上,也體現在捐贈人與受助人、與公益項目的互動上,更體現在解決社會問題的技術創新上。
圖: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23年會現場。
因勢而動:基金會的前沿之道
企業ESG治理、人工智能發展方興未艾,財富人群數量日益增長,基金會唯有看清趨勢,才能把握面向未來發展的機遇。
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吳飛表示,借助金融的力量,慈善可以做得更好,他介紹了從傳統投資到慈善捐贈的多種類型投資模式,并且期待市場有更加多樣化的選擇,匹配財富人群參與社會問題解決的良好愿望。
無錫靈山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王文認為,基金會應當積極探索在處理人與人、人與財富關系中的應有角色,轉“守”為“攻”,放大在財富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在國家鼓勵開展國際慈善交流的背景下,多位境外嘉賓在本次年會上帶來對國際公益慈善事業的前沿觀察。
歐洲慈善協會(Philea)首席執行官Delphine Moralis認為,疫情后的歐洲公益慈善事業資助實踐越來越強調慈善領域內部的合作,且愈發強調參與和包容。這一趨勢與我國公益慈善從業者的呼聲不謀而合。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梁卓偉分享了亞洲公益慈善的趨勢、挑戰與行動,他表示香港賽馬會將依托區域優勢,積極搭建平臺,攜手內地慈善家、基金會、公益慈善參與者推動更多區域性、全球性的慈善合作。
圖: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23年會現場。
心聲共鳴:公益慈善,事在人為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在演講中指出,公益慈善文化在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發展公益慈善事業,需要激發企業家、社會組織、億萬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公益時報》社社長趙冠軍表示,只要社會挑戰存在,我們就處于創業之中。從事社會公益,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都需要我們永葆一種創業者的激情,不斷突破認知局限,堅持旗幟鮮明地揚善。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徐曉新認為,培育和激活公益主體,關鍵在人。本次年會,主辦方特別邀請粵港澳大灣區多所高校公益慈善專業的大學生來到現場學習交流,聆聽前輩講授,感受行業氛圍。
北京愛爾公益基金會創會會長、中國市長協會顧問陶斯亮將慈善事業比作一盞明燈,指示著她永遠向前。她勉勵青年人做有目標的人,抓住國家重視社會民生的時代利好,在公益慈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好。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在特別致辭中,結合他擔任六年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會長的經歷強調,基金會自身并不是捐贈者,而是服務工作者,要始終牢記為捐贈者服務、為志愿者服務、為受助者服務的定位。
圖: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會長李金華發表特別致辭。
在年會閉幕儀式上,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正式成為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24年度輪值主席。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姚瑤表示,在即將到來的充滿挑戰又蘊含機遇的2024年,將與組委會成員一道,繼續擔當基金會論壇的使命,與行業在一起,為行業做貢獻。
圖: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成為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24年度輪值主席。
作者:基金會論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