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滴翠,綠水泛波。夏末時節,走訪崇陽,城鄉游人如織,鄉村旅游熱潮滾滾;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四通八達的旅游公路,茁壯成長的旅游產業,香港銅鑼灣、西安通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文旅企業入駐,讓人振奮不已。
近年來,崇陽縣委縣政府以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全面推進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旅居康養休憩區,呈現喜人發展態勢。
“目前,我縣旅游業已步入良好發展時期,旅游總量不斷壯大,接待游客、旅游收入逐年增長,旅游景區亮點紛呈,旅游基礎設施加快完善,文旅項目紛紛落地開工,鄉村旅游品牌越來越響。”崇陽縣副縣長王順榮介紹。
(相關資料圖)
高點位推進,旅游要素越來越全
新時代如何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崇陽縣歷史文化悠久,生態優良,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審時度勢,縣委縣政府下定大抓旅游開發的決心。
“省市戰略布局、產業方向給崇陽旅游業發展帶來良好機遇。”縣委書記鄭俊華說,發展全域旅游,是加快融入省市發展戰略的具體行動,是深入實施“強縣工程”的重要抓手;崇陽雖然區位不優,沒有大景區,但地方特色鮮明,鄉村旅游優勢突出,旅游業大有可為。
思路決定出路。立足實際,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深入調研、廣納良言,確立了打造“武漢都市圈旅居康養休憩區”旅游發展總目標,編制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制定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方案,出臺系列政策,吹響發展全域旅游沖鋒號。
“要將崇陽全域作為4A景區來打造。”縣委副書記、縣長徐望在大會小會上強調,全域旅游必須突出“全”的理念,全方位謀劃推進:范圍覆蓋“全地域”,發展融合“全產業”,培育旅游“全要素”,服務“全方位”……
科學統籌,崇陽縣確立了“一核三帶,四位一體”的全域旅游空間布局:圍繞天城及周邊,打造“綜合旅游服務核”;以雋水為紐帶,打造雋水沿岸風光帶;以319省道和武深高速連接線為紐帶,打造北部山地自然體驗帶;以幕阜山旅游公路為串聯,打造東部休閑旅游產業帶。
高標準開發,旅游產品越來越多
8月7日,沿著幕阜山旅游公路,記者沿線探訪了一個個旅游明星村。
寬闊整潔的道路,郁郁蔥蔥的游園,典雅別致的別墅……走進青山鎮東流村,仿若來到了世外桃源。
東流村西臨青山濕地公園,東臨白崖山野櫻花谷,發展旅游條件優越。村“兩委”近年組織鄉賢掀起旅游開發熱潮,以東呈國際程新華為首的鄉賢投資上千萬元,建設龜背山公園,開發中藥材種植園、休閑采摘園,翻修村級公路,改造村居環境,新建鄉村旅游驛站……如今,東流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名村。
“我們村已經形成了‘賞櫻、探洞、游湖、品魚’旅游特色,旅游開發徹底改變了村里的面貌。”村支書王再軍介紹,村里平時游客不斷,春天賞櫻和秋冬水果采摘季節,更是人氣興旺。
距該村僅十來分鐘車程的銅鐘鄉大嶺村毫不遜色。依托白崖山萬畝野櫻資源,大嶺村大力發展觀光旅游,建設水果采摘園、幕阜客棧、藝術寫生基地。今年7月,返鄉人才黃博投資3000萬元,利用當地地形和自然資源,建成極行越野基地,還將建設露營基地、索道等項目。
“旅游帶活了大嶺,到大嶺游玩的不僅有省內周邊游客,還有不少江西、湖南游客。”大嶺村村支書吳義勛說。村里的民宿幕阜客棧有42間客房,節假日大部分時間可住滿。他家里也經營民宿,今年生意一直很好。
沿線的白霓鎮油市村,村民殷松甫投資3000多萬元開發的小自然野奢度假酒店別具一格。酒店27棟別墅隱藏在村灣山林中,前面是大片農田,供游客體驗觀光。“近三年,每逢節假日和周六、周日,酒店入住率100%,很難訂到房。”游客接待中心小劉介紹。
像這樣的景區景點,在崇陽縣宛若繁花。它們各具特色,串點成線,逐漸成面。
“走進崇陽鄉村,基本上村村有特色,處處有風景。”武漢游客楊夢雪說。
“這幾年,我們通過美麗鄉村和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一大批產業基地被打造成景區景點;集中力量創建A級景區,實施景區升級改造;積極組織文旅項目招商,建設一批新景區景點,旅游產品越來越豐富。”縣文旅局局長陳紅梅說。
高質量融合,旅游鏈條越來越長
田壟里、山林間種植的中藥材名目繁多,一棟棟民宿遍布在田野各處,康養酒店、藥文化廣場、藥材博物館一應俱全。8月7日,記者走進崇陽縣銅鐘鄉清水村七彩藥王谷,就像走進了一個中藥材世界。
基地負責人薛云奎介紹,目前藥王谷已建成5200畝,采取荒坡和林下套種相結合的方式,種植黃精、射干、牡丹、芍藥、金銀花、百合、菊花等藥材。
“春夏之交,各色藥材爭妍斗艷,美不勝收,游客絡繹不絕。”薛云奎說,這里既能采摘、賞花、研學實踐,將來還要建設中藥材加工車間,目前年產中藥材2000噸以上。
旅游變旺了,村民的荷包也暖和了。七彩藥王谷運營一年多來,清水村組建勞務公司,為基地輸送勞動力,百余個留守家庭年均增收1.3萬元。村民徐顯家里有3個小孩,在康養酒店務工,每月工資近3000元。“如果是在外面打工,這想都不敢想。”她說。
走融合發展之路,崇陽縣旅游產業活力無限。
農旅融合。去年,全縣新建擴建農業基地旅游設施項目50余個。竹博物館、黃精文化館等文化旅游設施成了游客們的“香餑餑”。5個萬畝農業示范基地具備旅游接待功能,17個農業基地具有旅游元素,青港白茶基地入選“中國美麗茶園”。
文旅、體旅融合。崇陽近年建成大集、白鷺、中山步行街、中津洲等4個文化廣場,建成大集、天城文化公園,建成30公里國家級登山健身步道,完成“一場兩館”和游泳館建設。各級文體活動在全縣興起。今年全縣計劃由縣委縣政府主辦文旅活動共25場次。4月舉辦的第12屆提琴戲劇節,吸引了縣內外戲迷,演出場場爆滿。正在進行的村BA持續火爆,觀賽現場人山人海,相關報道上了央視。
高效能服務,旅游環境越來越優
牡丹園、秘境森林、玉山書院、明燕山莊,這是石城鎮西莊村近年興辦的4家旅游企業,它們各具特色,吸引了八方游客。
“搞旅游開發,武深高速連接線幫了大忙。”西莊村村支書熊存志感慨。武深高速連接線貫穿西莊村,2021年底通車。通車后,從西莊村開車,5分鐘內可到縣城、上高速,往日偏遠的“山疙瘩”變成暢通四方的“金三角”,為村里的旅游開發添了一把火。
公路通,旅游活。穿行在崇陽縣城鄉各地,各級公路四通八達,旅游公交專線隨處可見,大大方便了旅游出行。
“旅游項目在哪里,精品路就通到哪里;游客在哪里,交通服務就跟進到哪里。”縣交通運輸局局長孫文甫說,崇陽是“四好農村路”國家示范縣,他們一直堅持大格局、大交通、大路網,以路串點,以路連線,以路成片,一路穿珠,服務全域旅游建設。至去年底,全縣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2703.302公里,預計今年底達到2747.7公里。
走進城南的崇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廳內的農特產品琳瑯滿目,雷竹筍、藥材、茶葉、麻花……各式品種應有盡有。
“游客要買什么特產,我們就可以提供什么。我們集中全縣89種農特產品,加強創意設計,注冊了‘崇陽有禮’公共品牌。”公司負責人葉偉峰介紹,運營一年來,公司已銷售當地農特產460多萬元。
服務全域旅游建設,人人有責,個個出力,崇陽縣全方位優化旅游環境。
完善基礎設施。依托杭瑞高速崇陽入口,建設游客綜合服務中心,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務。在杭瑞高速崇陽東站和武深高速崇陽西站等高速出口新建2個旅游驛站,方便服務游客。
完善旅游廁所、停車場、標識系統建設。加強旅游線路沿線廁所布局,強化景區和鄉村旅游點生態停車場建設,在人流集中場所設置旅游指示標識和交通引導標識。
發展智慧旅游,建設旅游大數據中心。開發“一機游崇陽”微信小程序,打造智慧旅游公共服務信息平臺。
設計旅游LOGO圖案。面向全國征集全域旅游LOGO設計方案近200個,已評選出10件作品,崇陽旅游有了自己的旅游LOGO和形象IP,正大步邁上全新發展階段。
咸寧日報記者 周榮華 特約記者 汪佳 通訊員 殷志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