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掩映,水系蜿蜒,文藝民宿間或點綴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連民村。8月8日一早,村支書施曉明和民宿負責人在鄉間小路上被“團團圍住”,遠道而來的客人們連連發問:村里的客源從哪里來?民宿對村民房屋的租期是多久?這么干凈的村莊,人居環境怎么維護……
問出這些問題并想得到答案的,是“中國農業大學-騰訊為村鄉村職業經理人培養計劃”(下稱“鄉村CEO計劃”)二期的學員們,也是在全國各地的基層從事鄉村經營的“同道中人”。8月7日至11日,學員們前往上海進行組裝式集訓,學習上海特色村莊的發展模式和經營之道。
鄉村CEO計劃二期由中國農業大學與騰訊公司共同發起,并得到了云南昆明、昭通、曲靖三地政府和高校的支持,于今年5月底啟動。前期,來自全國12個省區市、22個地市州的110余名學員們已完成了理論課程的學習,培訓進入實訓階段,此次活動由昭通學院中國鄉村CEO學院承辦。上海的這些村莊,成了學員們奔赴的下一站。
8月7日至11日,鄉村CEO計劃二期的學員們齊聚上海進行組裝式集訓,學習上海特色村莊的發展模式和經營之道
借鑒上海鄉村經驗 “將知識組裝起來”
“一提到上海,想到的是國際大都市,但想象不到上海的鄉村長什么樣、怎么發展農業。”廣西桂林龍勝縣學員粟柳萍的這番話,道出了很多學員對上海鄉村的好奇。
鄉村CEO計劃二期將組裝式集訓的地點選在上海,有多重考慮:上海鄉村經濟基礎好,是鄉村產業振興高地,是鄉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鄉村經濟改革探索的前沿;而學員們所在的云、桂、陜等地村莊,不少處于基礎建設或經營起步階段,未來如何做更深入的探索,需要經營者借鑒外部經驗、提前謀劃。
因此,學員們參觀的村莊也各有特色:浦東新區的連民村在專業合作社、鄉村旅游方面表現突出,腰路村是“村企合作”、“多元主體共建”鄉村的典范;奉賢區的吳房村和新葉村,長于整村運營和田園綜合體打造;崇明島上的虹橋村則是名副其實的“網紅民宿村”。
據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產業發展處副處長時代介紹,從2018年起,上海每年開展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挖掘農業休閑康養、文化旅游、教育研學等多種功能,培育新業態;此外,從農業全產業鏈著手,讓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生產經營主體帶動一方產業發展。
此次上海實訓定位為“組裝式集訓”,“意在把鄉村CEO經營鄉村需要的知識、技能、能力組裝到一起。學員們要在導師指導下,學習土地怎么流轉、社會資本如何進入、利益聯結機制怎樣建立;以村莊為案例,要去了解景觀性業態、服務性業態、經營性業態的布局和相互關系。”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鄉村CEO計劃首席導師李小云談到,鄉村CEO計劃的初心,在于將學員們培養成能真正經營鄉村的人,組裝式集訓則是開拓學員眼界、組裝學員能力的良機。
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鄉村CEO計劃首席導師李小云在現場與學員們交流,并解釋何為組裝式集訓
柏令是云南昭通大苗寨村“云中苗寨”項目的鄉村CEO,近兩年,村里的業態建起來了、運營也上了正軌。是否要引入外部資本,成了柏令重點考慮的問題,“我發現這些村莊引入外部資本時都很慎重,而且做了上層規劃,對我們來說很有借鑒意義,我們剛起步,對外部資本的把控能力和談判能力還比較弱,需要全盤考慮才能不讓村民利益受損。”上海此行,成了幫助柏令的“及時雨”。
4所高校40余名導師 全程陪伴指導
在不少鄉村CEO學員的家鄉,民宿是村莊業態的重要形式。看到上海的鄉村民宿,學員們積攢了不少問題。
在連民村,宿於民宿董事長王健跟學員們分享了經營中走的“彎路”,還特別提到了客源和營銷問題。連民村距迪士尼度假區僅6公里,“最開始想引入迪士尼的客流,后來發現迪士尼周邊民宿扎堆,客人對價格比較敏感,而且基本很晚到、一早走,產生不了額外消費,于是我們及時調整策略,打造目的地旅游,引入餐飲和水上運動,讓客人直接奔我們這里來。另外推廣民宿,還是要借助新媒體、私域運營和OTA平臺,把熱度造起來。”
在連民村,鄉村CEO計劃二期的學員們與村支書、民宿負責人做交流互動,了解村莊經營和民宿運營情況
湖北的鄉村CEO學員劉宇,在家鄉隨州和咸寧經營著兩家“山里民宿”,憑借著用心的設計和理念積累了不少回頭客,“之前我們主要靠朋友圈口耳相傳,看了上海的民宿,我覺得也可以利用平臺引流,更多的客戶能讓我們的經營更加正向循環”。
在鄉村CEO計劃中,項目方為每位學員配備了高校導師和騰訊企業導師。這次前往上海村莊的,除了學員,還有40余名來自中國農業大學、昭通學院、云南農業大學和曲靖師范學院的專家老師,為學員們提供現場指導。在村里,導師們也不閑著,他們時時互動、不停引導。
在腰路村,李小云就一家農場的一二三產做了詳細發問,還算了好幾筆賬。比如,靠種水稻,農場每畝地可以掙1000元;通過稻菇輪作,一畝地上能產3000斤蘑菇,收入能到1.5萬元;通過土豆輪作,每畝地又多掙5000元……
“我這樣一問,大家就了解其中細節了。利用自然條件做立體農業,擴大一產盤子,并且打造二產加工和三產旅游研學,這就是拉長農業鏈條的典型案例。”李小云向學員們表明了用意。
鄉村CEO計劃二期的學員們在上海市奉賢區吳房村參觀,了解當地的農創文旅
關于拉長產業鏈、打造經營業態,操持著一個家庭農場的湖北隨州學員何振永,對吳房村的做法印象最深。吳房村以黃桃產業為特色,開發了黃桃汽水和黃桃咖啡,村里還發展起農創文旅、親子研學等,“我的農場也種了很多果蔬,但主要做采摘,游客來了之后沒有更多的場景、業態供他們消費,吳房村的做法特別適合我們學習。”
從防“踩坑”到出謀劃策 做鄉村經營的“超級種子”
近年來,云南省昭通市石水井村打造起了“云中樂谷”鄉村振興示范點,學員張躍目前負責整體經營管理。來上海前,張躍收到了班主任的通知,讓他跟同學們分享村莊經營的經驗。
“我們在上海看到的主要是鄉村發展經驗,但在鄉村做事也會遇到很多坑,所以我想分享我的‘血淚史’,給大家提個醒。”在此次實訓的特別環節——鄉村CEO可持續共創會上,張躍從項目實施、完工驗收、人員招募、業態運營、應急措施、財務管理等環節,為他的同學們梳理了一份全流程“防踩坑清單“。
比如驗收水電網的問題,“我們村的網絡鋪設是地埋式的,村民有時挖下水道會把網線挖斷,所以網絡測試要多留心”;“招商引資時,會跟外部企業談利潤分成,建議不要按純利潤而是按營業額來計算,因為后者的數額更好掌握”;“村里的業態產品定價前,最好去市場上做個調研,看看同類型產品價格情況、自己的優勢是什么,不要盲目做”……
在上海市浦東新區腰路村,鄉村CEO計劃二期的學員們正在參觀蔬菜大棚
這些問題瑣碎細微,卻關乎村莊經營的品質,不深入一線很難全面了解。重慶酉陽何家巖村的學員何然是返鄉大學生,目前負責運營村中民宿,張躍的分享讓她頻頻點頭,“類似的坑我們也踩過不少,像這樣系統地總結下來,能很好地避免以后再掉進同樣的陷阱。”
像張躍這樣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剖析麻雀”,是學員們交流互動的價值所在。而在上海實訓期間,學員間類似的交流場景不計其數,他們又不吝相互出謀劃策。
“在鄉村CEO計劃一期畢業的學員中,有的已經抱團發展,有的開始承接本地政府的項目,我們希望每一位學員都能成為一顆‘超級種子’,在項目中提升經營鄉村的能力,回去后帶動一支團隊、一個村莊乃至一片區域發展。騰訊作為企業,我們樂于將數字技術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賦能到鄉村經營中,為助力鄉村振興提出系統性的創新解決方案。”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騰訊SSV為村發展實驗室負責人肖黎明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