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就應該以青春之名赴文明之約。”8月8日,文明觀察員周雨君說。
周雨君來自通城縣,在湖北科技學院上大學。上大學的這幾年,她深切地感受到咸寧發生的巨大變化。
(資料圖片)
一是公益廣告更精美了。不管是街道上,還是公園里,亦或商超內,隨處可見形式多樣且美觀性與趣味性并重的公益廣告,于無聲中倡導市民愛護環境,做文明人。
二是便民措施更齊全了。社區、市民之家、農貿市場等地都配備了雨傘、急救包、輪椅等便民設施,給群眾帶來極大便利。
三是文化生活更豐富了。比如分布廣泛的香城書房經常會舉辦各種活動,包括手工制作、科普講座、主題繪畫等,活動參與年齡廣、人數多,不僅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播撒了文明的種子。
四是“全民”參與志愿服務氛圍更濃了。志愿者已成為城市里最靚麗的風景線,他們將目光放在城市環境、關愛兒童、愛護老人等方面。“有事找志愿者,閑時做志愿者”漸漸成為市民們的共識。
五是市民文明素養不斷提高。公交車上,主動給老人、孕婦等讓座的人多了;公園里,隨身攜帶垃圾袋,不留下一片垃圾的人多了;小區里,自發參與垃圾分類、宣傳垃圾分類的人多了。
這些可見可感可觸的變化,讓周雨君對咸寧的熱愛每天都更多一點。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不愧是我們的城市,每天都變得更加美好”。
而她自己,也在為城市變得更美好,默默努力著:
在十六潭公園、永安閣等地方,她跟隨咸寧義工協會,一手拿著夾子,一手拿著垃圾袋,為城市“夾”走一些不文明;
暑假期間,她前往崇陽縣白霓鎮回頭嶺村開展支教活動,教給學生黨史、紅歌、防溺水知識、防詐騙知識等,守護鄉村孩子們的快樂暑假;
不管是在校園內,還是在校園外,她都積極踐行文明行為條例,以“文明”為準則,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參與志愿服務,既幫助了他人,也提升了自我。”周雨君笑著說,非常享受做志愿者的感覺。
成為文明觀察員后,周雨君時刻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多一雙眼睛”,對于發現的基礎設施破損、環境衛生臟亂差等問題及時反饋。積極對亂丟垃圾、亂停亂靠、亂貼亂畫等不文明行為進行耐心勸導。
周雨君說,未來,將繼續用“力量”堅守最初的熱愛,用“堅守”詮釋無悔的青春,用“信念”照亮前行之路,用“擔當”扛起責任使命,為城市變得更文明、生活變得更美好貢獻青春力量。
咸寧日報記者 張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