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接斧頭湖,西臨西涼湖,金水河貫穿而過;林木蔥郁、山花爛漫,古樹成群。山水各半的渡普鎮堪稱“世外桃源”,宛若一幅美麗的圖畫,透出無限的生機。
(相關資料圖)
今年年初,該鎮以生態旅游為特色,躋身湖北省森林城鎮行列。
一個聞名遐邇的水鄉,何以摘下森林小鎮桂冠?
只為青山滿眼綠
放置樹苗、挖土填坑、提桶澆水……前不久,在王家莊村苗木基地,林業站的技術員們正在幫一棵棵油茶樹苗“安家落戶”。
“坑要挖深一點,苗子要扶正!”鎮林業站站長王彬一邊栽樹,一邊不忘進行技術指導,歡聲笑語回響在田間地頭。
半天時間,300多株油茶樹苗就在這里安了新家。放眼望去,新栽種的苗木在和煦的微風中等待吐露新芽,山水田園將又添新綠。
“利用荒山種植油茶林,利用殘次林改造油茶林,讓昔日的荒山變金山。”在王彬眼里,樹苗帶來的不僅是“綠色”,更是渡普鎮生態振興的希望。
近年來,渡普鎮通過水網、路網、林網“三網合一”,實施城鎮林業建設、生態廊道建設、森林村莊創建等工程,形成布局合理、生物多樣、景觀優美、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鎮村綠化生態網絡系統。
目前,該鎮城區內林木覆蓋率達44.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5平方米。
“僅去年一年,我們就在斧頭湖濕地境內9.7公里范圍內,栽種水杉8萬株,濕地植被400畝;在蒲圻湖全域、楊家嘴四組、鎮區,大路村八組、金水河沿線和咸潘路沿線共栽植各類苗木3萬余株,草皮2萬多平方米,折合綠化面積1235畝。”該鎮副鎮長阮維說,多年來,渡普鎮堅持開展綠滿渡普行動,投入2430萬元,栽植造林樹木20余萬株。
如今,“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鄉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已然成為渡普鎮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真實寫照。
在王家莊村山滿紅苗木基地,一排排油茶樹錯落有致,與一旁的水塘交映生輝。
“我現在只有20畝油茶林,明年想擴大規模到50畝。政府對油茶種植的支持力度大,經費、技術等都很到位,林業部門的技術人員還經常到山上來指導我怎么管理。”村民任賢華說,油茶樹掛果以后年年有收成,子孫后代都受益。
綠樹環村、綠林繞鎮,林木圍繞渡普鎮的村落、庭院、道路茁壯成長,也推動著綠色產業借勢發力,讓渡普鎮真正實現“華麗蛻變”。
古樹保護重傳承
創建“森林小鎮”,渡普鎮是有底氣的。
一組數據說明渡普這個鄂南水鄉型森林城鎮的實至名歸:目前,渡普鎮林業用地面積1400.06公頃,喬木林面積597.25公頃,林木綠化率66.68%,森林覆蓋率33.4%,古樹名木保護率為100%。
渡普鎮有古樹194棵,占嘉魚縣古樹的一半。古樹是3萬渡普居民記得住的鄉愁,因此,樹木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據介紹,渡普鎮古樹中有3株一級古樹,一株是煙墩村的680年“古紫藤”,剩下兩株是凈堡村王魯灣的530年古櫧樹。
渡普鎮古樹被賦予了眾多傳說故事,代代相傳。
680年紫藤古樹生長在渡普鎮煙墩村5組蔡許灣的后山上,紫藤體型粗壯無比,樹根虬龍彎曲,表皮凹凸不平,讓看過的人不禁嘖嘖稱奇。
抬眼望去,古紫藤樹冠向外延伸,遮天蔽日,主干分出許多蔓藤,柔軟的枝條與古樹在空中相互纏繞,和諧共生,枝繁葉茂。
凈堡村王魯灣的兩株古櫧樹,相傳已有530年的歷史了,幾經風吹雷擊,依然挺立,愈發蒼勁,當地人稱它為“長生樹”。
“我們為珍貴的古樹制定了搶救方案,安排專人維護和保養,讓老樹煥發新生命,繼續帶來芬芳。”王彬說。
前幾年,古樹出現部分樹葉焦黃、樹枝枯死現象,呈現明顯的生長衰退。經專家會診確認根系生長受阻,影響古樹生長。通過采取設置地下排水、通氣系統,改良土壤等復壯救治措施后,它們就明顯精神飽滿,每年春季都開了花。
2021年9月,我市成立市、縣、鄉、村四級林長體系,煙墩村村支書王萬柏由此多了一個身份——村級林長,肩負護林護綠的任務。
“和過去‘管不著’相比,村干部有了‘村級林長’頭銜后,參與護林的工作機制更順暢了。每當護林員發現破壞樹木的行為,都會第一時間向村干部報告。”王萬柏說,他們兩三天巡林一次,并對護林員的日常工作開展監督考核,防范森林火災等危害森林資源的事件發生。
林果經濟富鄉親
渡普鎮黨委書記江建斌說,森林城鎮的綠色森林本底,這是基礎,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還要有特色,有內涵。
渡普鎮的特色和內涵在哪里?江建斌認為:“水是魂、文是根、綠是神。”
依托地形特點,渡普鎮形成了丘陵地帶種臍橙、平原地區養龍蝦的特色布局。臍橙和龍蝦兩大產業已經成為渡普鎮村民增收的兩大支柱產業。
目前,全鎮8個村的臍橙種植面積達4050余畝,涉及農戶393戶,畝產量3000斤左右,平均每畝純收入6000余元。稻田養蝦面積16246畝,發展稻田養蝦農戶472戶。
而形成這樣的特色布局,除了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土地肥沃的自然條件,勤勞肯干的村民和處事靈活的黨政班子也缺一不可。
渡普鎮鎮長陳明回憶,大約8年前,渡普鎮王家莊村的幾個農戶,在江西打工時看到當地臍橙產業發展得很好,幾人合計盤算了一下,覺得王家莊村也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氣候也差不多,就帶回了果樹品種,開始種起了臍橙。
產業要發展,道路不能斷。去年,一條硬化公路修起來,千畝果園一朝連通,自此送貨車輛往來不絕。如今村里人都稱這條路為“產業路”。
當日,王家莊村的嘉魚縣忠文臍橙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果園內,合作社里幾位村民正忙著給果樹進行管護。
村民楊寒山說,現在快遞車直接開到田間地頭,早上摘臍橙,第二天就能送到武漢、長沙的客戶家里。
近年來,渡普鎮特色產業規模穩步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不斷完善的配套設施及服務,為產業發展鋪好路、打好基。
渡普村群眾休閑公園里,坐在剛建好的長椅上歇腳,幾名村民你一言我一語聊起來。
“現在包里就揣一把剪刀一把鋸子,在田里剪剪枝,比種田輕松快活多了。把樹管護好,未來幾十年都有收益,老了不用麻煩后人,自己養活自己咯。”說著,村民劉大英咯咯笑了起來。
“我家種了十幾畝黃桃,每年都去參加縣里組織的技能培訓。”村民王美芝說,產業發展起來,果子不愁賣了,只要我們再勤快點,好日子哪用愁。
(記者 王恬 特約記者 龍鈺 通訊員 朱肖邦 劉書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