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雄風大隊村灣的各類自治組織都是由村民推薦退休村干、鄉賢能人組成的,村民自己能管理好自己,鄉村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村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也逐日增長,這都得益于村灣治理‘345’模式啊!”簰洲灣鎮王家巷村黨總支書記楊智說道。
(資料圖)
王家巷村深化“共同締造”理念,依托獨有的農耕、知青文化,在“345”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建立“4+N”共建共管的村灣治理模式,成功打造雄風大隊黨建引領共同締造示范點。
推進“四色”融合,共繪鄉村振興新藍圖
堅持群眾共治,點燃村灣治理“紅色引擎”。雄風大隊村灣利用“村民理事會”“村灣夜話”“支部主題黨日”等形式,將村民關心的“村級發展規劃”“民生設施建設”等事項擺上群眾的議事桌。在村民的“你一言我一語”中,敲定了與村民密切相關的大小事。截至目前,共制定村灣規劃、村灣民約、議事制度章程等管理制度7份,收集群眾對村灣建設的意見建議43條,歸納合并了8項群眾意愿建設項目,作為“共同締造”重點目標推進實施。
堅持發展產業,強化鄉村振興“綠色支撐”。王家巷村通過探索“黨建引領、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的發展模式,引進果桑莊園、草莓基地等本土農業企業,流轉350畝土地,帶動雄風大隊周邊152戶農戶增收,外引內培打造273畝桑葚、100畝草莓、100畝葡萄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結合雄風大隊美麗鄉村建設,打造集種植、采摘、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生態農業項目,推進現代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初步形成了“四季有花賞、四季有果摘”的鄉村旅游新業態。
堅持依法治理,提供平安穩定“藍色保障”。王家巷村聯合鎮派出所建設“智慧管家”網絡平臺,安裝20余臺監控器,拓展了視頻看家、關心老人小孩、防汛防災防火等多種場景有效應用。村民通過智能手機實時查看家門口安全情況,村委會監控室實時查看各個路口的通行情況,真正實現了“村民監控看門口、村委監控看路口”,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安全感和防護意識。
堅持共建共治,打造共同締造“金色名片”。該村灣以項目投資、村級籌資、群眾出資出力的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由黨員帶動群眾,共同建設景觀塘、農耕廣場、百姓舞臺、游樂小廣場、文化墻、知青館、村標、小菜園等設施,并改建刷黑村組道路1.3公里。據統計,該村灣共鼓勵村民群眾出資5萬元、投工投勞21萬元。
踐行“五共”理念,共創鄉村最美新生活
落實一項黨員聯戶制度,關心群眾冷暖。嚴格落實黨員聯戶制度,采用“包保”模式,確定“黨員中心戶”19戶,全覆蓋包保農戶95戶,共解決群眾“小問題”165余次、排查安全隱患24處,構建形成了“黨委—黨支部—黨員中心戶—群眾”四級服務體系,激活了鄉村治理新動力,讓“服務變量”巧變“治理增量”。
辦好一個股份經濟合作社,帶領群眾致富。通過“村灣+合作社+村民”發展模式,成立村灣股份經濟合作社及勞務公司,整合村灣零散的勞動力人口,發展統一派遣、高效對接、穩定就業的規范勞務產業,創建了從“單兵作戰”到“集體沖鋒”的勞務服務新模式。先后承包了雄風大隊建設、村莊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解決了35名村民就業難題,有力助推群眾增收致富。
創新一種環境治理模式,建設美好家園。充分利用無人機的便利條件,創新探索智能秸稈禁燒監管模式,打好“人力+科技”組合拳,以“空中巡查+地面巡查”相結合的禁燒方式,全面構建秸稈禁燒防線。同時,在全村灣開展秸稈禁燒宣傳,懸掛橫幅25條、發放秸稈禁燒告知書279份、發動秸稈禁燒宣傳車500余次,引導鼓勵群眾將秸稈打包離田還田,使秸稈禁燒政策潛移默化地融入老百姓心中。
完善一套長效管護機制,引領群眾自治。完善村灣長效管護機制,啟動村灣治理積分制,以戶為單位建立家庭積分賬戶,統一懸掛“共治牌”及“積分卡”,并設置“積分兌換處”,每月可憑積分兌換肥皂、雨傘、食用油、大米等生活必需品。積分結果還將作為“出彩雄風人”“最美家庭”“清潔文明戶”等評優評先活動的量化依據,最大限度激發村灣治理活力,逐漸蹚出了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路徑。
開展一些便民利民活動,帶動群眾參與。積極開展“最美婆媳”“道德模范”“平安家庭”等一系列創評活動,共評選示范戶28戶,有效激發了村灣群眾參與共同締造活動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村灣黨支部的帶動作用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持續開展環境整治、困難幫扶、平安巡邏等文明實踐志愿活動,共計平安夜巡1980余次、環境整治215余次、發放愛心健康包86個、博愛家庭箱2個,引導帶動村民群眾共同打造綠色、美麗、文明、和諧的家園。
(通訊員 房曲奇 程鈺露 陶莎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