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我市舉辦了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剪紙、竹編、竹雕等傳統技藝展示區人潮涌動,戲曲、楚劇、山歌等文藝節目區座無虛席。通過“線上+線下”的活動形式,不僅讓非遺文化接地氣,更讓非遺傳承有了新載體。
曾幾何時,非遺叫好不叫座。有的在生產制作手法上過于墨守成規,缺乏創新,跟不上市場需求,尤其與年輕人的所喜所愛不相適應。有的在營銷策略上過于依賴傳統渠道,難以和拍市場經濟齊步走,只能徘徊在艱難生存尷尬境地。
近年來,我市對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越來越重視,各地都采取了有效措施,咸安區“非遺+親子活動”“非遺進社區、進校園”等形式活動持續推進,嘉魚縣非遺項目傳承基地和傳習所陸續掛牌,通城縣“非遺+旅游+產業”走出了特色路徑……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非遺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本土”層面。在互聯網迅速發展,尤其是短視頻發展正盛的當下,搭上短視頻和直播快車,讓非遺“潮起來”“活起來”,更多地飛入尋常百姓家,才是對非遺最大價值最高層次的“發揚與傳承”。
讓非遺傳承“潮起來”,既要自身努力,做到外在的傳播與挖掘文化內涵并重,保持傳統特色與融合時代需求并行。也需政府助力,加大非遺傳承人才培養,構建復合型文化遺產人才培養機制。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等方式,合力搭建非遺全媒體展示傳播平臺,摸索出一條非遺傳承保護的“云端之路”,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持久生命力。
(吳超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