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龍華 李光正 鄧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上下,從衣食住行到業教保醫,從“春風行動”到“才聚荊楚”工程,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精準發力,用提升“民生溫度”的孜孜追尋,書寫了讓百姓滿意的“民生答卷”。
6月11日,紅安縣高橋鎮占店村,高橋鎮衛生院的家庭簽約醫生團隊送醫上門,為村民檢查身體。目前,紅安縣共組建204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落實簽約服務185088人,逐步建成以家庭醫生為健康守門人的家庭醫生制度。(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通訊員 劉子靚 攝)
(相關資料圖)
就業路“穩” 壓艙石“牢”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
6月12日從省人社廳了解到,今年1至5月,全省城鎮新增就業37.23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70萬人)的53.18%,同比增長5.73%。
這意味著,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主基調下,湖北百姓的“飯碗”越端越穩、發展的活力越來越足。
對于2023年應屆高校畢業生達到59萬人歷史高位的湖北來說,持續擴大高校畢業生留鄂來鄂就業創業規模,既是民生所盼,亦是發展所需。
今年以來,全省人社部門深入實施“才聚荊楚”工程,推進2023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十項行動。截至5月底,全省新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21.72萬人。
在年初啟動的“才聚荊楚·春回校園”高校畢業生聯合招聘等系列活動中,全省共組織高校畢業生線上線下專場招聘928場,提供62.66萬個崗位。
5月下旬,省人社廳、省教育廳聯合省財政廳組織開展“才聚荊楚·百縣進百?!本蜆I促進專項行動,進一步挖掘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加大促進高校畢業生留鄂就業創業力度。
僅在上一周,就先后有十堰市組團走進武漢科技大學和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荊門市組團走進湖北工業大學、咸寧市通城縣組團走進湖北開放職業學院等活動密集上演,為高校畢業生供崗、為地方發展攬才。
截至6月8日,全省87個市州縣已赴70所對接高校開展招聘活動,2765家用人單位參與,提供就業崗位數74638個,提供就業見習崗位數4558個,達成就業意向數13800個。
今年前5個月,湖北鋪好“就業路”、筑牢“壓艙石”,思路明晰、成績亮眼——
聚力穩市場主體穩就業,全省人社部門為4852家重大項目、重點企業設立用工服務專員661人,幫助解決用工14.13萬人;聚力保重點群體助就業,全省一季度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23萬人,同比增長9.03%,幫助10.31萬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聚力擴大創業帶動就業,全省新增返鄉創業3.37萬人,同比增長73.7%,帶動9.26萬人就近就地就業,同比增長56.4%;聚力優化服務促進就業,全省發布就業創業培訓班計劃5667期,為12.29萬城鄉勞動者落實就業創業培訓補貼……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湖北掛在心頭、落在實處。
托底扶弱 溫暖相隨
陽新縣王英鎮王文村低保戶王能沖是重度殘疾人,從小生活不能自理,由父母照顧。兩個月前,父母把他送到陽新縣排市鎮福利院集中托養。最近,父母到院探望王能沖后,對院長蔡金花說:“真是來對了,他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好多了。”
陽新縣現有7家鄉鎮農村福利院,去年以來特別托養了100多名來自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的重病患者和重度殘疾人。“他們原本享受低保金,每個月幾百元,現在按特困人員供養標準享受福利托養,每個月2000多元,生活條件改善了。照料他們的親人也‘解放了’,可以外出打工掙錢?!标栃驴h民政局局長劉會海說,集中福利托養讓100多個困難家庭有了盼頭。
2023年,省民政廳黨組將提升全省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質量,作為事關全省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難點問題,全面推進特困供養機構改革創新、推行失能特困縣級集中照護模式,重點為農村特困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等提供無償或低收費的專業照護服務。目前,全省已有52個縣(市、區)實現失能特困縣級集中照護,縣級集中照護失能特困人員4741人,特困供養服務質量明顯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一個社會的溫度,取決于“底線”的刻度。
一批托底法規政策傳遞著殷殷關切。全省扶助城鄉特困人員、殘疾人群體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等制度以行政法規的形式強力施行,彰顯“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的政策合力。
不斷抬升的民生“底線”數字傳遞著脈脈溫情。目前,全省城、鄉居民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700元、每人每年6266元,城、鄉特困人員平均救助供養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年16807元、每人每年12072元。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今年以來,我省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成果進一步鞏固,社會救助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革故鼎新 應答民聲
1月18日,7種罕見病用藥新增進入醫保目錄,多發性硬化、肺動脈高壓、遺傳性血管性水腫、肌萎縮側索硬化等罕見病患者用藥負擔極大降低;5月23日,湖北上線醫保親情賬戶,一家老小看病買藥更方便;5月11日起,全省免費開展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
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痼疾,深化醫改持續邁出堅實步伐。
如何讓出生缺陷、心腦血管病等發現、治療關口前移?今年,湖北發出深化影響群眾健康突出問題“323”攻堅行動動員令。全省衛生健康系統上下行動起來,構建一體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百姓身邊。
“現在有小問題,早發現,早點治療,對小孩有好處,我們全家也獲益!”6月4日,帶著術后痊愈的女兒出院時,江夏區法泗鎮居民陳先生長舒了一口氣。半個月前,當聽說女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時,他感到“天都塌了”。但此后,免費篩查、綠色通道入院、微創介入治療、申請基金資助、醫保即時報銷,一條環環相扣的“健康之路”,讓他和全家真切感受到“看病真的省心了”。
截至目前,“323”攻堅行動省市縣三級防治機構實現全覆蓋,開展慢阻肺、心腦血管等疾病免費篩查2159萬人次,宮頸癌免費篩查369萬人次,癌癥5年生存率不斷提高,兒童青少年近視率下降0.5個百分點,出生缺陷發生率有效降低。
放眼荊楚,“衣食住行、業教保醫”去痼疾、解民難的“應答”穩健響亮。
《關于面向中小學生的全省性競賽活動實施細則》出臺實施,進一步鞏固“雙減”政策,為全省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今年,湖北部署新開工(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10萬套(間),越來越多的新市民、從事基本公共服務的住房困難人員,將從“住憂所居”轉變為“住有所居”。
“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前進方向。湖北將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起點上,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聚力而行。
專家點評
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石智雷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我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突出的位置,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養老、托幼、健康等各方面工作,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享有、便利可及,多元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讓發展成果更豐富、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隨著一項項覆蓋面更廣、針對性更強的惠民生工作落實落細,我省正在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持續改進民生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民生服務需求,充分發揮社會救助等政策的托底功能,兜牢基本民生底線,不斷提升民生溫度,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進民生福祉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全面把握民生和發展相互牽動、互為條件的關系,實現高質量發展與民生改善相輔相成、良性互動、相得益彰,全面促進物質豐富和人的發展。持續發展和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決群眾后顧之憂,穩定社會預期,調動人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為經濟社會發展夯實基礎,又可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有效需求,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內驅動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