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通城的老屋很多。而我的家鄉(xiāng)通城縣馬港鎮(zhèn)的老屋,雖不是規(guī)模最大的,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家鄉(xiāng)人懷揣著對先人祖輩的深深眷戀,對民俗民風的深厚情懷,精心呵護著老屋的一磚一瓦,讓它們得以保存。
從石溪村的熊家大屋,到五斗村楊名洞的腳下屋、新屋場,途經(jīng)保定關后轉向相師村的大房屋,接著毛塅村的毛塅大屋、朱家大屋,然后再到高峰村的梅樹沖屋。一路走來,每個老屋場的規(guī)模大小不相同,新舊程度不一樣,歷史故事各異,但都在我心中激起陣陣波瀾。
老屋的建筑風格基本相似,從正大門進去往后延伸是老屋的主堂屋,有的三重四進,有的四重五進。每進之間設置有天井用以排水和采光。主堂屋的最頂端叫上堂屋,一般都供奉著祖宗的牌位。主堂屋是家族的活動中心,比較重大的活動和重要的儀式都在這里舉行。從主堂屋往兩邊對稱性擴展,建成眾多廂房,是家庭成員的生活用房。這些不斷擴展的廂房與主堂屋便形成了一個“豐”字形結構。從前往后延伸得越長、由內(nèi)而外擴展得越寬,老屋的規(guī)模就越大。
老屋規(guī)模大小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一個是家族的經(jīng)濟條件或者政治地位,大多數(shù)這樣的老屋祖輩都曾有朝廷命官或者生意達人。那時“葉落歸根”的思想濃厚,無論官位多高,謀事多遠,他們都會在老家籌建住宅。第二個是與家庭人口數(shù)量,特別是與男丁的多少有關。房屋多,說明這個家族家境富裕,人丁興旺。第三個是生活習慣,他們不喜歡分散而居,而偏好群集而聚。
石溪村熊家大屋修建于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有400余年歷史。在大門上方,有醒目的“開楚遺風”四個大字。據(jù)說,這四個大字原是熊氏祖先楚文王熊貲題于郢市的城門上。天啟年間,熊氏祖先拔英公被封為布下使司庫吏,深得嘉宗皇帝器重,修建熊家大屋時獲準可以建八字門頭國字大門。拔英公便在大門上也書寫了“開楚遺風”這四個大字。五斗村的上五斗屋雖然損毀嚴重,只剩殘垣斷壁,但是那塊鐫刻有“高林春永”四個字的牌匾還很莊重地擺放在主堂屋。據(jù)說也是御賜的。據(jù)說族中有人曾任過千總、都督。楊名洞的新屋場據(jù)說清朝時有人擔任過府官。每說到此,個個臉上都洋溢著滿滿的自豪和驕傲。
走進這些古屋,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建筑的不同風格,只見梁、柱、窗等很多地方都雕刻有圖案,或龍鳳獅虎各種動物,栩栩如生,或蘭竹梅荷各種花草,惟妙惟肖。建筑的各個細節(jié)非常精致,墻磚表面光滑,輪廓清晰,色彩一致,縫隙細小而均勻,讓人嘆為觀止。
現(xiàn)在,這些老屋大多數(shù)都是閑置的,它們再也沒有了往日的繁華和熱鬧,而成為一種文化,成了族人心中無法抹去的記憶,成為他們心中的一塊豐碑,也成了牽動他們思鄉(xiāng)情結的一種精神寄托。
即使那些與這老屋沒有任何干系的人,也對老屋充滿了濃厚興趣,發(fā)出許多感嘆,為什么呢?因為除了欣賞老屋的歷史文化,更多的還是懷念那種一大家人和睦相處的家庭關系,懷念那種一大家人親密無間的濃濃親情。
(文圖:王戰(zhàn)強 趙光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