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增殖放流現場。 劉相琳 攝
中新網重慶5月10日電 (記者 劉相琳)一群特殊的“游子”10日被送至重慶沙坪壩區磁器口迎龍門碼頭,它們被一分為二,一部分在岸邊,另一部分則乘坐專業船舶前往江心,回歸嘉陵江懷抱。
據介紹,這是重慶長江生態檢察官制度下的又一次大規模增殖放流活動。此次放流延續“精細化、專業化、科學化”放流模式,魚苗全為重慶水域珍稀魚種、本地特色魚種,選種高度標準化,歷經五大環節數十個規范步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增殖放流是有效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促進生態修復的重要舉措。重慶檢方稱,近年來因缺乏相應強制性規定和監督手段,重慶諸多增殖放流活動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量輕質”“粗放式放流”“外來物種入侵”等亂象。
2022年5月,在重慶市檢察院指導下,重慶市檢察院一分院與重慶市農業農村委聯合出臺《規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保障生態平衡的協作意見》,對增殖放流的基本要求、增殖放流的行政監管與檢察監督等眾多領域進行了規范。同年7月,該院又出臺《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關于規范檢察環節增殖放流活動的工作辦法》,對檢察環節增殖放流活動進行系統規范。
在這一系列制度的指導下,重慶市增殖放流迎來了轉變,對長江生態環境進行更高質量保護。
10日當天這場增殖放流活動由重慶市檢察院一分院、重慶市農委及沙坪壩區檢察院、區農委、區公安分局、磁器口街道聯合開展。活動現場,由“捕魚者”轉化而來的“保護長江母親河志愿者”們正在檢察官的帶領下,現身說法,積極游走在圍觀市民間進行普法宣傳。
據了解,本次活動購苗資金來自于14名當事人所涉的9起非法捕撈類刑事案件生態修復金。2022年,案件當事人先后在沙坪壩區內嘉陵江干流、梁灘河、龍鳳河、清水溪、工農水庫等禁漁區,使用包括單片刺網、三重刺網、定置(串聯)倒須籠壺等禁用漁具實施非法捕撈,獲得漁獲100余克至500余克不等,構成非法捕撈罪。
考慮到漁獲較少,當事人認罪態度較好,自愿認罪認罰且積極預繳了生態修復金2.8萬元,沙坪壩區檢察院經公開聽證,要求14名當事人擔任“保護長江母親河志愿者”,用親身行動修復其造成的環境損害,變環境破壞者為環境保護人。
為進一步規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沙坪壩區檢察院長江生態檢察官辦公室“專款專用”,將這筆生態修復金用于本次活動,并積極聯合相關部門多次召開溝通協調會,前往多個水域采點,合力助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可持續健康發展。沙坪壩區檢察院檢察長程權表示,磁器口是重慶的一張名片,在這里開展增殖放流更顯意義重大,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長江生態保護中。
據不完全統計,在重慶增殖放流系列制度出臺前一年,重慶市檢察院一分院轄區增殖放流活動共開展11次,放流26.496萬尾魚苗,基本沒有珍稀魚類;增殖放流系列制度出臺至今不足一年,該院轄區增殖放流活動共開展21次,放流巖原鯉、胭脂魚等珍稀魚類13020尾,中華倒刺鲃、長吻鮠等本地特色魚類56.8萬余尾,在增殖放流總量中所占比例增至60.6%。(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