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上來了,茶余飯后也想拉上三五好友出去散散步、聊聊天,可集鎮上車來車往,卷起的灰塵讓人鬧心,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能不能解決一下這個問題。”日前,通城縣塘湖鎮塘湖社區村民劉金友在屋場會上提到。
“我有一個建議,可以把黃塅沿線利用起來,那個地方沿著河流,去年發大水的時候被沖垮了,導致莊稼都損毀了不少。河岸如今雜草叢生,如果利用起來的話,不僅能起到堤壩穩固的作用,還可以拓荒農田,增加農民收入,是一舉三得的好事。”該社區村民劉水平建議。村民聽到這個建議紛紛鼓掌,認為要是能把黃塅沿線利用好,以后村民就有散步的地方了。塘湖社區黨組織書記劉族高在你一言我一語中收集著好的意見建議,黃塅沿線河岸改造的計劃在屋場會上敲定雛形。
繪好藍圖,說干就干。在社區老黨員劉族甫的帶動下,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風風火火拉起了建設專班。看著雜草叢生的河岸一點點變化,起初觀望的村民也逐漸改變了立場,帶上家中的工具,來到現場幫忙清理,加入到河岸改造建設中。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起初雜草叢生的河岸,現已種滿了小樹苗。
在塘湖社區黃塅沿線河岸改造中,通過持續探索,已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督的河岸人居環境管護機制。在隊伍建設上,利用公益性崗位,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農村低收入人員,合理設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管護隊伍。村民在參與管護的過程中,既確保了人居環境設施持續發揮作用,又激發了村民參與美好生活共同締造的熱情。
群眾高不高興、滿不滿意是評判成效的唯一標準。讓群眾滿意的關鍵在于尊重群眾意愿。該社區多次召開屋場會,廣泛聽取群眾聲音,收集好的意見建議,以此支持鼓勵村民積極主動行使參與權、表達權、知情權和監督權,在權利的行使中增強主人翁意識。
“以前,這個地方路都沒有,通過塘湖鎮黨委政府、社區和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這條被雜草隱蔽的路,展現出了新的面貌。”該社區村民們紛紛感嘆。
河岸改造前,這里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堤壩經常被水沖垮,破壞農田,影響村民群眾收入。改造后,不僅多了一處游玩散步的休閑場所,還穩固了河堤,拓荒了20多畝農田,增加了村民群眾的收入。
河岸改造只是村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開始。下一步,該社區還打算圍繞新改造的河岸進一步完善涼亭驛站等休閑設施,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訊員 何潘)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