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立足打造“百億茶產業”目標,把政策紅利落實到企業,落實到種植、加工和銷售一線,促進茶產業提質增效,實現聯農帶農富農。
人間四月天,采茶正當時。我市52.52萬畝茶園陸續迎來采摘期,連日來,記者走進各地茶園、茶企,探訪一片茶葉的富農之路。
龍頭企業帶動
(相關資料圖)
4月12日,在通城縣關刀鎮楊田茶葉專業合作社的茶園里,社員們雙手嫻熟地在茶樹上來回飛舞,采下一縷縷春天的味道。
此時正值春茶采摘的最佳時節,楊田茶葉專業合作社處處可見采茶人辛勤勞作的身影,合作社現有茶葉種植面積240余畝,吸納茶山周邊農戶加入共同種茶致富,帶動周邊百余農戶就業。
每到傍晚時分,茶農們賣掉鮮葉,一天的辛勞有了收獲,臉上樂開了花。
“去年,茶產業連農帶農用工約1.2萬人,為農民增收達9180萬元。”通城縣特產局局長杜六甫介紹,培育了湖北雙獅茶業、九井峰茶葉等多家龍頭企業。
“要帶動,龍頭先要舞起來。”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市茶產業擁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18家、市級43家,有力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也促進了茶葉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水平的提升。
集體經濟橇動
4月12日,在咸安區汀泗橋鎮黃荊塘村6000畝觀光旅游茶園內,一壟壟整齊的茶樹吐露新芽,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茶香。
此時正值春茶采摘的最佳時節,村民在茶壟里穿行,一棵棵嫩綠的茶芽被茶農嫻熟地摘下,飛快地放入筐中,呈現一派繁忙景象。
黃荊塘村觀光旅游茶園覆蓋全村15個組,涉及359戶,成立了村集體茶葉生產合作社和加工廠,吸引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茶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
同樣,在崇陽縣銅鐘鄉綠谷茶葉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茶園里,連日來,茶農們搶抓時節,采摘新茶。
綠谷茶葉種養專業合作社共發展茶園1800畝,實行“公司+農戶+基地”種植模式,輻射周邊5個村,走上了茶葉公司和茶農共同發展的致富路。
“農民要參與鄉村產業發展,必須依靠專合社把大家組織起來、發動起來。”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延長茶產業鏈條,壯大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產業融合聯動
4月10日,赤壁市松峰社區茶園,游客陳先生女士來到茶園體驗采茶做茶樂趣。
“這個生態游項目不僅能夠在綠水青山間放松身心,還能體驗采茶做茶的樂趣,學習茶知識、茶文化。”家住武漢的陳先生被這里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的茶旅生態游深深吸引。
4月以來,赤壁新域旅游公司已引導8批次團體游客來松峰社區茶園體驗采茶做茶,每批次游客均能為社區居民增收2000元。
當前,茶產業面臨著同質化競爭嚴重、產品附加值較低、產業鏈條不長等困境和難題。
破解這些難題,許多茶園選擇茶旅融合的路徑,帶動產品生產和銷售,推動茶葉產品鏈和價值鏈延伸,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增收機會。
我市依托茶旅資源,精心設計并推出踏青品茶、茶旅康養線路14條,攻略24條,茶道尋源·赤壁懷古之旅、香城泉都浪漫游入選2022年入選省級精品線路……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集茶非遺技藝體驗、茶工業觀光、茶園采摘體驗、茶藝表演等于一體的茶文化創意旅游業,加快推動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
“力爭到2025年,全市茶產業鏈綜合產值350億元以上。”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在培育和發展新業態、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模式等方面繼續發力,推動茶業與多產業跨界融合,激發茶業經濟發展新活力。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譚宏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