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咸寧網訊 通訊員阮勝利、唐成報道:4月6日,在南林橋鎮湄溪村種糧大戶陳衛星的一處育苗基地,大棚里已經長滿了綠油油的秧苗,村民正在忙著給秧盤除草和查看秧苗長勢。
陳衛星告訴筆者,再生稻每年一般在4月份插秧,8月中旬收割第一茬頭季稻,11月上旬再收獲第二茬,生育期最好不要超過130天,否則會影響下一茬的產量。跟普通水稻秧苗不一樣的是,再生稻的秧苗必須在3月15日之前全部播種完畢。
因為播種時間早,容易遇到倒春寒,再生稻的秧苗就顯得特別“嬌嫩”,必須在大棚里育苗,還要時刻注意保暖,溫度太低的話還要備上取暖器。“必須從播種開始就要小心伺候,否則容易發生秧苗凍死的情況。”陳衛星說。
再生稻是在頭茬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結穗的一種新型水稻栽培模式,即“一次種稻、兩次收獲”。第一茬畝產與普通水稻差不多,第二茬米質特優,賣價高,與常規雙季稻相比,具有省種、省工、生育期短和綠色環保等特點,因此,再生稻頗受種糧大戶青睞,成為村民增糧又增收的又一渠道。
據介紹,所謂再生稻,并不是指某一種水稻,而是一種特殊的水稻種植方式,即選取再生能力強的雜交稻,利用頭季收割后稻樁上存活的腋芽,經過適當栽培管理萌發稻穗,再收獲一季的稻作模式,亦稱“一種兩收”。
近年來,再生稻生產模式在通山縣逐步推廣,種植面積已達到1.5萬多畝。“栽插、第一茬收割,我們都有標準的。比如栽插,要控制好密度。”陳衛星介紹說,再生稻的育苗、插秧,他積累了幾年經驗,也會經常跟種植大戶交流,技術方面日漸成熟,為打贏全年糧食生產第一仗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