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測量是什么意思?
遙感(remote sensing)是指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一般指運用傳感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反射特性的探測。遙感是通過遙感器這類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遠離目標和非接觸目標物體條件下探測目標地物。
獲取其反射、輻射或散射的電磁波信息(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進行提取、判定、加工處理、分析與應用的一門科學和技術。
遙感測量主要應用于哪些領域?
遙感技術系統是個完整的統一體。它是建筑在空間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生物學、地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的,是完成遙感過程的有力技術保證。
地理數據獲取
遙感影像是地球表面的“相片”,真實地展現了地球表面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信息。這比傳統的地圖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影像地圖已經成為重要的地圖種類之一。
獲取資源信息
遙感影像上具有豐富的信息,多光譜數據的波譜分辨率越來越高,可以獲取紅邊波段、黃邊波段等。高光譜傳感器也發展迅速,我國的環境小衛星也搭載了高光譜傳感器。這些地球資源信息能在農業、林業、水利、海洋、生態環境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應急災害資料
遙感技術具有在不接觸目標情況下獲取信息的能力。在遭遇災害的情況下,遙感影像是我們能夠方便立刻獲取的地理信息。在地圖缺乏的地區,遙感影像甚至是我們能夠獲取的唯一信息。在5.12汶川地震中,遙感影像在災情信息獲取、救災決策和災害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海地發生強震后,已有多家航天機構的20余顆衛星參與了救援工作。
自然災害遙感
我國已建立了重大自然災害遙感監測評估運行系統,可以應用于臺風、暴雨、洪澇、旱災、森林大火等災害的監測能力特別是快速圖像處理和評估系統的建立,具有對突發性災害的快速應急反應能力,使該系統能在幾小時內獲得災情數據,一天內做出災情的快速評估,一周內完成詳實的評估。
例如在臺風天,通過災害遙感就可以準確的劃分出受臺風影響區域,通過氣象預警發布有效信息,人們便可由此對農產品進行防護措施,降低損失。
農業遙感監測
在農業方面,利用遙感技術監測農作物種植面積、農作物長勢信息,快速監測和評估農業干旱和病蟲害等災害信息,估算全球范圍、全國和區域范圍的農作物產量,為糧食供應數量分析與預測預警提供信息。
遙感衛星能夠快速準確地獲取地面信息,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其他現代高新技術,可以實現農情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定時、定 量、定位,客觀性強,不受人為干擾,方便農事決策,使發展精準農業成為可能,遙感影像可通過遙感集市云服務平臺免費下載或訂購的方式獲取。其平臺即可查詢到高分一號、高分二號、資源三號等國產高分辨率遙感影像。
農業遙感基本原理:遙感影像的獲取遙感影像的紅波段和近紅外波段的反射率及其組合與作物的葉面積指數、太陽光合有效輻射、生物量具有較好的相關性。通過 衛星傳感器記錄的地球表面信息,辨別作物類型,建立不同條件下的產量預報模型,集成農學知識和遙感觀測數據,實現作物產量的遙感監測預報。同時又避免手工 方法收集數據費時費力且具有某種破壞性的缺陷。
農業遙感精細監測的主要內容包括:
(1)多級尺度作物種植面積遙感精準估算產品;
(2)多尺度作物單產遙感估算產品;
(3)耕地質量遙感評估和糧食增產潛力分析產品;
(4)農業干旱遙感監測評估產品;
(5)糧食生產風險評估產品;
(6)植被標準產品集;
水質監測
水質監測及評估遙感技術是基于水體及其污染物質的光譜特性研究而成的。國內外許多學者利用遙感的方法估算水體污染的參數,以監測水質變化情況。做法是在測量區域布置一些水質傳感器,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可24小時連續測量水質的多種參數,用于提高水質遙感反演精度,使其接近或達到相關行業要求。這種遙感技術信息獲取快速、省時省力,可以較好的反映出研究水質的空間分布特征,而且更有利于大面積水域的快速監測。遙感技術無疑給湖泊環境變化研究帶來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