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雜草叢生的荒島蛻變成充滿自然野趣的小游園,自年前建成以來,位于淦河、龍潭河交匯處的龍潭河心島受到市民廣泛關注。
龍潭河心島建得怎么樣?荒島如何變游園?記者進行了采訪。?
河心島變身小游園
(相關資料圖)
從市區沿咸寧大道一路向西,在淦河與龍潭河交匯處,新龍潭橋、興龍橋與淦河大橋之間,龍潭河心島靜臥河道中央。
2月11日,記者在龍潭河心島看到,曾經長滿雜草的小島修葺一新,新鋪了草皮,種植了植物,步道隨著小島地勢起伏蜿蜒,島上建造了親水平臺、小廣場及休閑座椅。由于通往島上的龍潭古橋正在維修,河心島暫停開放。
“以前這里就是個荒島,與周圍景觀格格不入。”家住龍潭的丁女士說,近年來,淦河及沿岸煥然一新,這附近建了濕地公園、小游園,唯獨河心島一直荒著,成為眾多美景中的一個缺憾。“去年看到這里圍起來在改造,可期待了!”丁女士說。
“龍潭河心島景觀工程改造去年6月正式動工,旨在打造集生態環保自然與低成本建造低成本維護為一體的范本式景觀案例。”市城管執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設計總規劃面積為32.7畝,其中龍潭島面積為27畝,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龍潭島景觀設計以及在嫦娥大道一側的入口改造,增加生態停車位等。項目既凸顯生態特色,又降低了成本,力求達到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他稱,對龍潭河心島進行改造,旨在優化城市公園綠地布局,美化淦河流域景觀,提升環境品質和居民生活幸福感,全力推進咸寧全域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
打造原生態濱水空間
改造后的龍潭河心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野趣”二字,和很多公園、小游園精致的景觀不同,這里充滿了原生態的氣息。
例如島上的休閑座椅并非常見的形態,而是做成大小高矮不一的圓形石墩分布在各處,或者取整根原木橫臥草坪之上,供人休憩。
項目設計團隊上海一大白設計研究所工作人員魯可介紹,該項目的設計理念就是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打造集生態環保自然與低成本建造低成本維護為一體的范本式景觀案例。
島上原有的濱水植被以及場地上狀態優良的灌木喬木均被保留,還引入咸寧本地植物,形成多元濱水生態系統。
環島臨水區域在大面積保留現狀的基礎上,打造適合活動的濱水空間。場地不同的高低差通過流暢的步道系統連接,地面草坪利用坡道自由延伸,搭配觀賞性強的灌木或喬木。
島上局部大面積種植粉黛草,形成別樣景觀,供游人打卡。適量的滲水地面鋪裝,貫徹海綿城市理念,搭配喬木形成的綠蔭休憩區域。
“考慮到汛期環島臨水區可能被淹,親水景觀平臺選用的是更為耐用的鋼格柵板。分別由露骨料混凝土、生態素土以及碎石鋪設的游步道,也更接近自然。”魯可說,設計充分考慮到島的親水性,布局自然開闊,盡可能讓接近水的空間更多。
讓居民生活更有品質
其實龍潭河心島最初并不是四面環水。島一側原先與岸相連,一側由龍潭古橋連通西外環,是在淦河治理、清淤過程中逐漸形成四面環水的情況。
如今,島四周河道通暢,河水清澈。河心島的變化,是淦河治理的生動寫照,也是我市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一個縮影。
漫步龍潭河心島,既可以與河水親密接觸,也可以閑坐一隅,欣賞淦河的粼粼波光,或靜靜遠眺對岸的永安閣。
“市區如今真的處處是公園,我們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公園里,期待河心島早日正式開放。”附近居民潘先生說,早些年剛搬過來時,河邊盡是菜地荒地,如今方圓幾公里內,散布著大大小小的公園游園,家門口的風景越來越好,感覺城市更美了,生活幸福感更足。
“目前,龍潭河心島已基本建成完工,還有一些綠化養護工作待完成。等到春暖花開,這里的風景會更好。”魯可說。
市城管執法委相關負責人稱,目前,連接河心島的龍潭古橋修復加固工程正在施工,近期不可上島,預計4月1日全面開放。屆時,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龍潭古橋的修繕將為這一片景觀帶增添歷史文化內涵。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萱
關鍵詞: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