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銀行業、保險業、信托業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這是業內外廣泛關注的話題。為此,《中國銀行保險報》專門開設“新春第一訪”欄目,邀請銀行業、保險業、信托業高管等業內人士暢談對于行業轉型發展的最新思考。本次采訪對象是平安人壽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錚,敬請關注。
行業正處于轉型陣痛期
《中國銀行保險報》:2022年壽險業的業績延續了2021年的趨勢,繼續下滑,您如何看待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楊錚:短期內,經濟增長放緩,行業正處于轉型陣痛期,發展承壓。當前,居民消費水平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保險消費需求。尤其是隨著“新十條”發布,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行業正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挑戰。在上述背景下,壽險業正處于轉型陣痛期,一是供需錯配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增員難、留存難、獲客難“三難”問題仍然存在,短期內發展承壓。
但我們也要看到,2022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穩經濟政策舉措,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經濟回穩向好。同時,監管部門也發布了《人身保險銷售行為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等多個文件,規范引領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中長期看,群眾保險保障仍然不足,但老齡化趨勢下,未來康養需求旺盛,利好行業發展,趨勢向好。隨著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居民購買力持續提升,但保險行業的深度、密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風險保障不足,有較大提升空間。且隨著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未來養老需求旺盛,保險業在養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因此整體看,未來壽險市場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總而言之,整個壽險業的轉型不是一朝一夕,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歷經反復。只有真正把握未來市場發展機遇,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產品、服務等理念,才能真正贏得未來。
“大進大出”模式難以為繼
《中國銀行保險報》:整個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度走向高質量發展,這需要壽險業的經營模式做出哪些改變?
楊錚:壽險業原先“大進大出”的粗放式經營模式已難以為繼,邁向高質量發展成為行業共識。這就要求險企保持自身戰略定力,在產品服務供給和渠道建設等方面積極作為,堅定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以平安人壽為例,2022年,公司堅定不移深化“4個渠道+3個產品”雙輪驅動戰略改革。簡單來說:
渠道端,從以代理人渠道為主向個人代理人、社區網格化、銀行優才與下沉網絡四大渠道轉變。多個渠道齊頭并進、協同發展,通過打造高質量、專業化的銷售隊伍,持續提升隊伍產能,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差異化需求。
代理人渠道方面,聚焦增優、績優,打造“三好五星”部課評價體系,以數字化賦能代理人隊伍精細化經營,推動代理人隊伍向“高素質、高績效、高品質”轉型。
社區網格化渠道主要聚焦服務離職代理人存量客戶。
銀保渠道方面,平安人壽深化和平安銀行合作,協助平安銀行打造懂保險的新優才隊伍,并加強與外部銀行的合作。
下沉渠道方面,平安人壽結合下沉市場的保險消費場景,持續探索下沉渠道創新發展模式。目前該渠道處于初步試點階段,正在逐步推進中。
產品端,以老百姓的需求為出發點,持續推進供給端改革。一方面,加大有競爭力的產品供給,為客戶提供更安心、更溫暖的保險保障。另一方面,深化“產品+服務”模式,依托平安集團的醫療健康生態圈,打造“保險+健康管理”“保險+高端康養”“保險+居家養老”等服務模式,滿足客戶健康管理和養老服務等一攬子需求。
此外,平安人壽還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將數字化融入渠道、產品、運營、財企風控的方方面面,重塑壽險的經營管理模式,以數字化為公司轉型發展提供動能。
面對疫情,推進線上化經營
《中國銀行保險報》:這兩年疫情給壽險公司經營帶來極大不確定性,您認為壽險公司該如何面對?
楊錚:一是發揮科技優勢,進行線上化展業、服務。充分發揮科技力量,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持續推進線上化經營,為代理人提供線上化展業平臺和工具,為客戶提供全流程線上化服務等,盡可能減少疫情的影響。近期,隨著優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新十條”措施的陸續出臺和落地,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面對新形勢和新挑戰,險企需多措并舉,力保金融服務不斷檔、有質量。以平安人壽為例,我們依托7×24小時不斷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充分保障客戶服務可得性;同步推出健康關懷增值服務,傳遞保險溫度;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科學合理調整業務要求,保障服務和投訴渠道暢通,保障消費者服務權益。
二是積極洞悉客戶心態,把握市場需求變化。受疫情影響,居民預防型儲蓄需求持續上升。險企需要積極了解客戶心態,抓住客戶儲蓄傾向不斷提升的特點,推動如年金、增額終壽等儲蓄類產品的銷售,及時滿足客戶需求。
未來代理人模式的轉變
《中國銀行保險報》:今天行業代理人隊伍流失引發關注,您如何看待這種流失,如何應對?您認為,未來代理人模式會發生什么轉變?
楊錚:近年來,代理人隊伍面臨增員乏力、人力脫落仍未明顯改觀的情況。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勞動年齡人口下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形態興起;險企主動清虛提質;疫情持續及互聯網保險、惠民保等普惠型保險興起,影響和擠壓代理人展業空間等。
代理人隊伍出現周期性波動,對此要積極應對,但不必過分悲觀。從國外成熟市場發展經驗來看,在代理人渠道高質量轉型期間,也都曾經歷隊伍大幅縮減的“陣痛”,但伴隨改革效果的釋放,產品結構優化、隊伍績優增多、技能提升,業務品質改善,增長隨之而來。
未來,代理人渠道將發生兩個模式的轉變:
一是發展模式從人海戰術、外延式發展轉向以增優、提升產能和留存為基礎的內涵式業務驅動模式。
二是管理模式從粗放式、統一化管理轉向專業化、精細化和數字化的經營管理。未來的代理人隊伍將朝著職業化、專業化和精兵化方向發展。招募新人的要求更高,更側重于吸引學習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加盟;存量隊伍將更加職業化和專業化,低產能人員將被逐步淘汰,代理人的銷售技能和服務意識將更強;代理人團隊將更加穩定,不再大增大脫,團隊自主經營能力和戰斗力將更強。
平安人壽堅定推動隊伍高質量轉型,通過實施代理人分層精細化經營,穩定存量隊伍,提升代理人質量和產能,推動隊伍結構優化,打造高素質、高績效、高品質的“三高”隊伍。2022年,公司秉持高質量發展策略,在渠道改革方面,圍繞“增優+績優”雙優驅動,推出“新優才、新行銷”升級政策及“優+護航”收入保障計劃,致力于提高新人收入、護航新人成長,培養一批引領行業未來發展的保險精英。另外,公司持續推動“三好五星”體系的推廣和落地,數字化賦能營業部及代理人日常經營,提升外勤團隊的自主經營能力。目前,平安人壽代理人隊伍的高質量轉型成效逐步顯現,2022 年前三季度,隊伍結構持續優化,代理人渠道新增人力中“優+”占比同比提升10.3 個百分點,隊伍產能持續提升,代理人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提升超 22%。
深耕銀保業務場景之道
《中國銀行保險報》:當前銀保業務正迅速崛起,您是如何看待這塊業務發展趨勢的?壽險公司該如何把握銀保業務大機會?
楊錚:銀保業務有望成為壽險業新業務價值增長的新引擎。近年來,在監管要求保險回歸風險保障本源的政策指導下,銀保渠道正逐步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銷售行為逐漸規范,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價值貢獻逐年提升。
我們認為,未來幾年,國內銀保業務的增長潛力將逐步釋放,進入高質量增長的快車道。同時銀保渠道也將在壽險多元化渠道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成為壽險公司新業務價值增長的新引擎之一。
首先,從全球銀保發展及成功案例看,國內銀保市場仍有較大空間。目前我國銀保渠道占比遠低于發達市場,且期交占比低,同時壽銀合作仍以協議代理模式為主,在經營優化、效率提升方面都有很大空間。
其次,從國內市場及客戶需求看,銀保業務有效滿足了銀行客戶對全方位財富管理的需要。銀保產品貼合銀行場景、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的各階段價值主張,能夠滿足客戶的長期儲蓄、財富傳承及高額保障等多元化需求,被越來越多的客戶接受并認可。
最后,銀保能夠實現壽險公司與銀行“雙贏”,有效推動保險市場健康發展。銀行與壽險公司均受銀保監會管理,監管充分、風控嚴格,整體業務品質較好,可助力金融行業多元、健康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把握銀保發展機遇,壽險公司要主動作為,深耕銀保業務場景,聚焦銀保核心能力建設,在合作模式探索、隊伍能力強化、產品結構優化和服務體驗改善等方面都要有所突破。
在合作模式上,壽、銀雙方要建立長期穩定、有深度的合作。
在隊伍建設上,要重點提升隊伍素質,加強專業化能力。
在產品供給上,結合銀行生態,基于銀行客群特征,提供與客戶需求匹配的產品。
在客戶服務上,要以客戶為中心,利用數字化手段,打造便捷服務,提升體驗。
如何防止利差損風險
《中國銀行保險報》:當前市場利率不斷下滑,從遠期看可能會出現利差損風險,您認為,如何防止這種風險?
楊錚:監管部門對不同類型的保險產品設定了定價利率上限,構成了管控行業整體承保利率的第一道防線。公司內部在開發新產品時也會關注負債現金流打平利率等指標,并進行壓力測試,守住新產品利率風險底線。
壽險公司是需要關注長期經營的,在長周期內做好利率風險管理是穩健經營的根基。防范利差損風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考慮:
一是做好產品責任的管理,財富、保障、養老、醫療、意外等各類險種均衡發展,構建公司多元利潤來源,增強公司抵御利率風險的能力。
二是推進普通型、分紅型、萬能型、投資連結型各類型產品的均衡發展,不同類型產品風險相互對沖,可以跨越利率周期。
三是資產端要著力提高保險資金運用水平,并做好資產與保險負債久期及收益目標的匹配。
把握個人養老金大機遇
《中國銀行保險報》:2022年以來,關于個人養老金的規定與政策紛紛出臺,壽險業該如何把握其中的機遇?
楊錚:在養老需求及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的關鍵時期,壽險行業需緊跟政策進度,充分發揮先發優勢,在保險產品、養老服務和健康管理等方面持續豐富供給,助力養老生態建設。
在養老產品的供應上,應強化產品的養老功能,發揮養老年金、長期護理險等產品的優勢,積極做好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及商業養老保險市場開拓的產品儲備。
在養老保險產品設計上,盡可能做到與客戶養老消費特征相匹配,為養老支付提供更多便利,便于客戶做養老或護理支付的銜接安排。
在配套服務上,應加速保險產品與服務的融合,探索更加體系化、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養老金融服務方案,致力解決養老資源和服務供應零散化、參差不齊的關鍵痛點,以極具連貫性的服務鏈條和體系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成為助力養老第三支柱發展的核心力量。
(文章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