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咸寧作為一個“七山一水兩分田”、農業農村占較大比重的城市,如何破解農村養老難題,顯得更為重要。
2019年,我市獲批國家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市民政局以改革試點為契機,探索推進田園養老綜合體、鄉村養老合作社、互助養老中心戶、開放多元幸福院四種模式。
整合農村閑置資源,發展以地養老、以房養老、互助養老新模式,有效滿足了農村老年人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切實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該經驗做法被民政部、財政部納入了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優秀案例。
實力企業入駐,打造田園養老綜合體。結合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推出支持養老政策43條,鼓勵有實力、有愛心的企業到農村,通過土地流轉、房屋租賃等方式整合農村閑置土地、住房,建設集生態觀光、健康農產品消費、果蔬采摘、特色農業體驗和養老服務于一體的田園養老綜合體。同時,優選入駐企業,并倡導企業承擔普惠公益養老服務。我市桃花島田園康養綜合體,依托咸安區橫溝橋鎮近6000畝山水田園,通過租賃村民房屋改擴建600張床位用于康養,并接收戶主老年人優先入住,實行“以房養老”,該項目已成功申報全國城企聯動普惠養老項目,獲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200萬元。
鄉賢能人領頭,打造鄉村養老合作社。民政部門以獎代補,鎮村兩級協調扶持,積極引導鄉賢能人通過土地入股、投資投勞等方式領頭興辦農業生產和養老服務相結合的鄉村養老合作社,既盤活了農村閑置土地,激活了閑置勞力,又解決了農村養老服務不足和農村老人養老資金不足的問題,實現以地養老和勞動時間存儲置換。赤壁市曙光種植專業合作社開辦了幸福之家互助養老中心,采取流轉和托管老人閑置土地的方式抵付老人養老費用,在全市首創“農戶+專業合作社+養老”新模式,并返聘在此養老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田園耕作、打掃衛生、洗菜做飯等工作,賺取勞動報酬,用以抵付入住費用。
愛心村民自愿,打造互助養老中心戶。鼓勵有愛心、有能力的村民將自建房屋改造成居家養老服務場所,允許適當收取服務費用,政府對其中做得好的給予適當的以獎代補。赤壁市車埠鎮馬坡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位于車埠鎮馬坡村10組村民汪俊清家中。2013年因村里無地方建老年人照料中心,夫妻倆人主動申請將活動中心設在自己家中,面積150余平方米,先后投資8萬余元,設有娛樂室、圖書閱覽室、電視房、休息室、健身器材等,吸引了大批老年人。
設施場所共享,打造開放多元幸福院。依托現有村委會、宗族祠堂、衛生所(室)、閑置學校、閑置辦公用房、小商店、村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閑置場所,采取調劑、租賃、新建、改建、擴建等方式開辦、改擴建、功能轉化為養老服務中心。通山縣湄港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位于該村原姜家小學,總面積300平方米,建設床位5張,由通山縣孝和文化協會承擔日常管理,內設娛樂室、圖書閱覽室、文化講堂、辦公室等,配有獨立廚房、餐廳、衛生間,該中心不僅為周邊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健身娛樂活動,還經常開展孝道文化宣傳、老年人權益維護等活動。
四種模式的綜合運用,有效解決了我市農村老年人農村養老服務設施供應不足、農村互助照料中心運轉不暢等問題,推動了農村閑置資源的有效利用,推動了農村產業興旺,解決了一些村民養老金不足的問題,解決了農村留守老人照護問題。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