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時代的基本矛盾之一,是不斷增長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與充電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沖突。不僅新能源車主們深有同感,充電樁企業也有苦難言。
深圳匯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充電樁品牌“匯充電”(以下簡稱匯充電),主營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的建設和運營,截止到2022年11月,匯充電已經鋪設約4.5萬根充電樁,在運營公共充電樁數量位居全國目的地充電民營企業TOP3。
充電樁不似加油站,24小時無人值守,分散在城市的各個停車場內,為新能源車主提供“隨停隨充”的補能服務,但對于充電樁企業來說,業務迅猛增長的另一面,是不堪其累的運維和管理難題。
都想幫新能源車充電,誰來為充電樁“解憂”?
一個個充電樁,亟待數字化升級
早在2020年,充電樁就納入新基建七大領域,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市占率逐步提升,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明顯,充電樁的數量遠比加油站要多得多,自然也需要一套與之匹配的建設方法論。
中國充電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全國公共充電樁為173.1萬臺,從2021年12月到2022年11月,月均新增公共充電樁月5.3萬臺。
如此之多的充電樁,不可能靠人力時時看管,既不經濟也不現實,于是,一些企業蹚出了新的道路。
匯充電CEO張舒此前表示,匯充電現階段的目標是為新能源車主提供便利、確定、經濟的充電服務。“便利”需要提升充電設備在日常生活場景里的高密度覆蓋;“確定”需要物聯網技術應用的賦能,使電樁自動化運營、自檢和故障恢復;“經濟”需要互聯網思維下的生態商業化。
其中,物聯網技術天然與充電樁的現況契合,這也是匯充電和華為云合作的開始,在開展充電樁業務的過程中,匯充電主要有兩大業務痛點:
其一是業務持續增長,面對“車樁齊飛”的發展趨勢,以及內部業務持續增長的發展態勢,匯充電采用云技術升級的需求日益迫切。
其二是運維維護困難,充電樁位于城市的各個角落,面對產品的運維,大數據的采集數據復雜等情況,匯充電希望用技術取代人力,低成本且高效完成充電樁監管。
數字技術升級對充電樁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是匯充電等充電樁企業業務模式得以持續的基礎,如若不然,龐大的成本支出和硬件損耗足以拖垮任何一家企業。
同在深圳,鯤鵬產業源頭創新中心為匯充電架起通往數字化的橋。鯤鵬產業源頭創新中心由深圳市政府和華為公司聯合建立,為鯤鵬生態伙伴提供鯤鵬云資源、技術支持、聯合創新、標準制定、測試認證、人才培養等公共服務。
能源數字化的涓涓細流
2022年4月,國家能源局和科學技術部印發《“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規劃提到,要促進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推動先進信息技術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
匯充電不僅敏銳察覺到了數字化升級的風向,更進一步與華為云將數字化升級落到實處。
在業務發展方面,為提升服務水平、降低升級的技術難度和成本,匯充電選擇華為云穩定、成熟的IaaS和物聯網IoT平臺作為云底座,以確保充電樁穩定接入和實時監控,并根據流量變化動態擴容,控制計算/帶寬/存儲等持續增大的IT成本,實現服務模式和業務功能的持續迭代。
在運維管理方面,通過華為鯤鵬云IoT平臺,匯充電平臺穩定接入數十萬個充電樁和充電周邊設施,改變業務發展初期充電樁物聯不可靠、遠程監管延遲的狀況。
另一方面,借助華為鯤鵬云MRS大數據技術,匯充電實現對充電運營數據的深度挖掘與分析,真實掌握用戶充電需求,進而精準確定充電樁投放地點、數量和電容量需求,根據感知態勢的動態變化而自動匹配運營動作。
據了解,匯充電通過華為鯤鵬云IoT、MRS技術實現性能提升23%,可視化平臺的運維也為企業降低運維成本,通過華為云彈性云服務器、企業主機安全等技術,匯充電可以為充電終端提供不間斷實時監控等服務,確保設備穩定運行。
匯充電還基于華為云IoT推出了自己的匯能云SaaS運管平臺,面向全國各類規模的充電運營商、物企,用成熟的軟硬件一體化充電運營解決方案,幫助充電樁運營商、物企降本增效,保障充電設備運營業務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技術實效反饋于業務,過去用戶投訴集中在充電發起后電樁響應有延遲、充電樁故障沒有及時維修、充電點樁數不夠等這類問題,與華為云合作之后,在充電樁和用戶數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上述類型的客訴明顯下降,車主滿意度穩步提升。
未來,匯充電還將與華為云進行邊緣計算等合作,在V2G樁端技術儲備方面開拓,為樁端電力能源調度的監管控提供數字化服務。
時代背景下,匯充電和華為云的故事,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
《第三次工業革命》提出了一個頗有洞察力的觀點——歷史上數次重大的經濟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訊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結合之際發生的,例如印刷業與蒸汽動力技術的結合,電信技術與燃油內燃機的結合,分別推動了第一、二次工業革命。
照此推論,以數字化為代表的ICT技術,與以新能源為代表的能源系統,兩者之間的結合也將迸發出新的想象空間,涓涓細流,匯聚成海,數字化企業和能源廠商們,不約而同投入其中,匯充電和華為云身體力行地成為能源數字化的先行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