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第三屆寶民社區民俗文化節在新安街道寶民社區公園隆重舉行。活動集中呈現了數十種傳統民俗文化及非遺手工技藝,此外少數民族舞蹈、服飾、體育娛樂、風俗習慣、飲食等極具地域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也在現場進行了展示,吸引了逾千名社區居民參與體驗。
本活動由新安街道寶民社區黨委、寶民社區工作站主辦,深圳大視界國際文化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承辦,由寶安區宣傳文化體育發展專項資金資助。
活動在歡快的《共圓中國夢》歌聲中拉開序幕,點燃了活動現場熱烈氣氛。基于寶民社區多年來在民俗文化創作與傳承中做出的突出貢獻,經過嚴格評審,中國文化管理協會特別授予其為“民俗文化傳承示范基地”,并在現場舉行了揭牌儀式。受疫情影響遺憾未能親臨現場頒授牌匾的民革中央祖國統一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演藝工作委員會負責人左寧會長特別為本次活動錄制了祝福視頻,為本次活動助力。
相比往屆,本屆民俗文化節在活動內容方面更加豐富,民俗技藝、非遺手工、少數民族文化展示均有大幅增加。現場劃分為民族風情演藝區、非遺手工技藝區、經典小吃體驗區、創意節目互動表演等四個區域,搭建帳篷30余頂,匯集了風車、吹糖人、糖畫、冰糖葫蘆、面塑、藝術花鳥字、棉花糖、油紙傘等具有濃郁民俗風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白族扎染、傣族古法造紙、苗繡等少數民族傳統技藝展示和20種特色名小吃。社區居民打卡駐足、參觀體驗,“沉浸式”了解民族文化內涵、民俗知識,感受傳統民俗魅力,很多平日已不常見的傳統技藝喚回了人們對久遠的民俗文化的記憶,每個攤位前都排起了長龍。
據主辦方介紹,本屆民俗文化節通過設置多民族舞蹈、歌唱、雜技表演、民族特色手工藝品制作、傳統民俗體驗、多民族特色美食品嘗、民族服飾體驗等環節,讓居民切身體驗新時代多民族文化藝術交相輝映的特色和成果。
傳承非遺文化,創享美好社區。各個攤位前人潮涌動,現場氛圍歡樂活躍。最歡樂的莫過于到現場的小朋友了,非遺手工技藝區的吹糖人、畫糖畫、制作棉花糖、捏面人、扎彩燈等更是讓小朋友們拍手叫好、流連忘返。套圈、射箭、投壺……這些極具歷史文化氣息的傳統游戲項目是很多居民的童年舊愛,其獨特魅力讓大人小孩樂在其中。
據了解,寶民社區是一個多民族和諧共處的社區。現有壯族、回族、苗族、瑤族、侗族、朝鮮族、滿族、布依族、撒拉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29個少數民族。近年來,社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新安街道黨委的關懷指導下,腳踏實地狠抓基層文化建設,塑造和諧和睦、互助友愛的鄰里風氣,使得社區群眾的文化生活特色日益突出,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民族文化呈現出多元化態勢。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社區”等10個國家級榮譽和“廣東省文明示范社區”等200多項榮譽稱號。
寶安素有“深港文化之根”的美譽,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特色濃郁。寶民社區民俗文化節自2019年首次舉辦,已經成為寶安區的一張閃亮文化名片,成為社區共享、全民娛樂的固定傳統節日。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更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讓民俗文化節成為老百姓的尋根節、歡樂節。”參加本屆文化節的非遺手工藝人表示,舉辦民俗文化節就是要讓民俗文化回歸生活,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使人們通過參與民俗活動,目睹民間藝術品的制作過程,自然而然的對其文化歷史淵源、藝術價值產生深入而直觀的了解。只有通過“讓民俗活起來”,才能達到“讓民俗留長久”和“讓民俗樂萬家”的作用,真正讓民俗回歸民眾,讓民俗文化產生新的時代生命力。
這是一次集民俗風情、民俗游藝、民俗飲食為一體的民俗風情盛會。活動聚焦寶民社區“民族大融合”品牌建設,挖掘和弘揚傳統民俗文化,團結各民族居民,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進一步推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健康發展,構建起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大格局,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