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新冠肺炎在全國各地多點散發。正值冬季,氣候對其傳播也有一定的“助力”作用。因此,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健康責任人,注意防范病毒感染。中醫認為,新冠肺炎屬于“外感熱病”的范疇,是瘟疫。《中國疫病史鑒》統計顯示,從西漢到清末,我國至少發生過321次瘟疫。在一次次與瘟疫的“對搏”中,中醫藥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于時下新冠肺炎的防治同樣適用。
對抗瘟疫,中醫藥從未缺席
古代醫家根據實踐經驗,將瘟疫歸為“溫病”范疇,而中醫藥在兩千年抗擊疫病過程中形成的預防用藥,是其寶貴的臨證經驗和特色優勢之一。
《黃帝內經》將預防理念引申至醫學領域,提出“治未病”思想,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成為中醫預防學的理論精髓。溫病的整個發病過程,就是邪與正的較量,“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因此,中醫“治未病”思想在疫病預防中主要體現在了兩個方面。
一是“護正氣”,通過中藥配伍,或與其他特色療法相配合,扶助人體正氣,調節機體的內環境,提升免疫力。簡單說,就是先把身體的“根基”扎穩。《黃帝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傳統醫學無論對抗瘟疫還是治療普通疾病,都強調了身體正氣,即免疫力的重要作用。
二是“避毒氣”,采用各種方式將“毒”驅出體外,或讓外界的毒邪無法侵入身體。常用方法有中藥湯劑、熏香療法等。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都要經過火燎煙熏來消毒防疫;宋代還用艾蒿等藥物驅趕蚊蟲,防止瘟疫。馬王堆漢墓的發掘中,出現的多個熏囊、繡花枕和熏爐中都裝有藥物,這些藥物為辛夷、茅香、佩蘭等,都是香藥。可見,當時人們就有用芳香辟穢消毒、防治疾病的習俗。
事實上,中醫藥治療突發流行性傳染病時,積累了獨特的優勢:一是數千年形成的中醫藥防治疫病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二是預防用藥,在和瘟疫進行斗爭的歷史中,中醫一直有大鍋熬藥使用通治方的傳統,以通治方防治瘟疫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特點之一;三是豐富多樣的防治方法,如藥物與非藥物結合、內服與外用并用等。
兩漢時期是古代記錄中瘟疫最為盛行的時期。“醫圣”張仲景的從醫契機便是東漢末年“傷寒”橫行,撰寫的《傷寒雜病論》救人無數。時至今日,其治療理念依然為后世所用。書中所載的“麻杏石甘湯”更是被后人作為“宣肺泄熱”經典。新冠疫情暴發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的多個中藥湯方中都包含了麻杏石甘湯,其在當代的臨床應用價值可見一斑。
明清時期溫病流行,中醫應運產生了溫病學派,其中卓有建樹的典型代表是吳又可、葉天士、薛雪、吳鞠通等名家。中醫研究瘟疫的首本專著就是明代吳又可的《溫疫論》。明代末年,瘟疫暴發,吳又可提出“癘氣”(如今所說的“致病微生物”)致病學說,開辟了中國傳染病學研究先河。
三次“戰疫”,讓效果說話
對現代人來說,印象較為深刻的“瘟疫”應該有三次,分別是非典、甲流和新冠肺炎。中醫藥在這三次“戰疫”中,也都有不俗表現。中成藥連花清瘟就是典型代表。
針對呼吸道傳染性病毒,連花清瘟開展了大量的基礎實驗和臨床研究,證實其良好確切的廣譜抗病毒作用。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科研機構實驗成果顯示,連花清瘟對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等)、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I型、呼吸道合胞病毒、SARS病毒、新冠等多種病毒均有抑制拮抗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國家堅持邊實踐、邊研究、邊探索、邊總結、邊完善,讓中醫藥全程參與深度介入疫情防控。湖北疫情時,方艙醫院啟用了包括中藥湯劑、中成藥、香囊、八段錦等在內的各種中醫藥治療手段,療效確切。先后列入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九版)醫學觀察期推薦用藥,《兒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斷、治療和預防專家共識(第一版)》推薦使用,也被列入湖北、北京、上海等20余個省衛健委、中醫藥管理局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推薦用藥。
“連花清瘟膠囊”組方由以漢代張仲景《傷寒論》中專治疫病的“麻杏石甘湯”與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中專治疫病的“銀翹散”化裁而成,汲取明代吳又可《溫疫論》治疫證用大黃經驗。“麻杏石甘湯”在東漢末年的瘟疫大流行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并一直沿用至今;“銀翹散”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兩個藥方針對疫病發熱、咳嗽、喘促等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組方“多靶點”,可防可治/效果獲認可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復方多用,以“君臣佐使”原則進行配伍,達到綜合調治的目的。世界衛生組織官網公開發布的《世界衛生組織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專家評估會報告》指出,使用中醫藥有利于降低輕型或普通型病例轉為重癥的風險;與單純的常規治療相比,中醫藥在作為附加干預措施時,可縮短輕型和普通型病例的病毒清除、臨床癥狀緩解和住院時間;盡早使用中醫藥可改善輕型和普通型患者的臨床預后。
以中成藥連花清瘟為例,已證實對輕癥、普通型的新冠感染患者有效。現在應用的國家第九版方案中,推薦連花清瘟膠囊(顆粒)用于醫學觀察期人群、臨床治療期輕型及普通型新冠肺炎的防治。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連花清瘟治療組患者核酸轉陰時間相對對照組縮短,出現癥狀的比例下降,轉為輕型、普通型的比例下降,既揭示出連花清瘟對于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的有益作用,更充分顯示出中醫藥“防中有治、治中寓防”防治結合的臨床價值。
連花清瘟之所以能發揮良好的防治作用,在于它的組方“多靶點”,可衛氣同治、表里雙解、先證用藥、截斷病勢、整體調節,協同發揮抗病毒、止咳平喘、增強機體免疫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當出現發熱、咳嗽、痰黏不能咳出、咽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癥狀時,說明已經有毒邪入侵了呼吸道,只要“對癥”,普通感冒或流感也可遵醫囑使用連花清瘟治療。
中醫藥全面、深度地參與中國疫情防控救治,應用中醫藥及中西藥結合防控救治效果顯著,得到了國際認可。世界衛生組織肯定了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鼓勵世衛組織會員國在其衛生保健系統和監管框架內考慮使用中醫藥治療新冠的可能性。▲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