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天津市西青區零萌公益發展中心(簡稱“零萌公益”)與阿拉善SEE華北項目中心在上海靜安區愛芬環保科技咨詢服務中心(簡稱“愛芬環保”)、北京市石景山區阿牛公益發展中心、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會、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的支持下,聯合舉辦了2022年零廢棄論壇第四期沙龍“科學合理、聚焦實效——社區垃圾分類考評機制研討會暨報告發布會”。
本次沙龍發布的《科學合理設置考評體系,助推垃圾分類實效提升——中國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考評機制研究》(簡稱“研究報告”)由零萌公益和愛芬環保共同撰寫。
愛芬環保聯合創始人郝利瓊介紹了研究背景:我國開展垃圾分類工作20多年來,在城市級別取得成功的案例還很少,但也彌足珍貴,從愛芬環保在上海的經驗看,其考評制度體系值得研究。另外,2015年后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包括嚴格的目標體系和評價考核機制,水環境、大氣環境整體顯著改善;垃圾分類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黨政主導,而考評正是一種行政部門上級對下級有效管理的手段。垃圾分類要想成建制推動、取得大規模成功,離不開科學有效的考評機制。“由于相關研究有限,能獲取的信息尤其是量化資料有限,以及社會組織視角的局限,研究報告目前只是定性的,但我們仍然希望對垃圾分類考評機制給出一個全景式的把握。”郝利瓊說。
零萌公益政策主任謝新源分享了研究報告的內容。他提出,首先考評目標應當明確為提升垃圾分類實效,在城市層面要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在社區層面則要普遍實現居民自主分類。他強調考評機制不能窄化為考評指標,除了考評目標外,還要考慮到考評對象、考評執行、考評結果運用等關鍵要素。而在設計考評要素的時候,還要考慮垃圾分類工作所處的階段——研究報告將其分為探索期和強制分類期,后者又進一步分為關注過程階段、關注實效階段和長效維持階段——考評就是為了將垃圾分類從較為初級的階段推向更加高級的階段,從而實現最終目標。在探索期,要建體系,將考評機制建設提上日程,并將考評目標明確為推動居民自主分類;在強制分類期-關注過程階段,要加速度,以考評推動社區成建制完成建設分類設施、解決混裝混運、宣傳居民責任等“規定動作”,同時考評對象要回歸物業、居委會等社區管理者;在強制分類期-關注實效階段,要強效果,大幅提升居民自主分類準確率等實效指標權重,同時加強考評結果運用,如將考評結果向全社會公示,加大垃圾分類考評在干部績效中的比例等;在強制分類期-長效維持階段,要補短板,利用考評查缺補漏,形成識別薄弱群體-反饋-整改的閉環,而對于效果好的小區,可以適度“免檢”,降低成本,同時避免純粹為了分數而考評的異化現象。“本研究的一個不足之處是缺少量化分析。量化分析需要有數據,但與其他環境指標相比,作為垃圾分類實效指標的廚余分出量和生化處理量、可回收物分出量和資源化利用量等數據卻存在缺位現象。建議對上述指標開展常規監測和公示,為垃圾分類及其考評工作奠定基礎。”謝新源說。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譚爽教授、貴州省銳意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垃圾分類委員會主任蘭亞軍、收收俠(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陸肖琴、江蘇省昆山市周市鎮康涇灣社區干部吉麗對報告進行了點評。
譚爽點評到,這是垃圾分類實踐者秉持科學公益精神開展的一項研究。作為全景式的指南,研究報告解決了關于考評機制的幾個重要問題:什么是垃圾分類考評?——它是系統推動的工作。為什么要做垃圾分類考評?——它提醒我們要看到考評的最終目的,不要把手段當目標。如何考評?——創新式提出垃圾分類考評在不同時間段要有不同的著力點和抓手。誰來考評,誰是考評對象?——垃圾分類需要多元參與,也要依靠更適合的主體。譚爽總結到,“垃圾分類這件‘小事’折射出環境治理體系和環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期待研究報告的建議能夠落到垃圾分類工作實踐中,為這個進程添磚加瓦。”
蘭亞軍在點評中建議研究報告可以增加日本、韓國、我國臺灣等地的案例,用數據說明通過垃圾分類減量的可行性。另外,他強調,有什么樣的考核就有什么樣的結果。目前垃圾分類考核力度比以前強了不少,但是很多地方的考評仍然是定性指標多,定量指標少;過程性指標多,實質性指標少。他建議,最核心的的指標人均垃圾產生量沒有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還要進一步加大垃圾分類考評力度,提升在各級領導政績考核中的權重,乃至一票否決,考核成績與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掛鉤。
陸肖琴點評到:垃圾分類只有開始,沒有結束,貴在常抓不懈。具有扎實體現自我監管的考評體系十分重要,特別是最接近源頭的街鎮,考評工作也出現了市場化氛圍,值得關注。
考評工作中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上海特別是區級考評幾乎呈現職業化,形成每月全覆蓋一次、隊伍固化、一線考評人員任務指標明確的特點。同時也有垃圾投放早高峰后才上班,晚高峰之前就已經下班的職業特征,考評質量如何保證。談及考評,很容易被定性為是一項機械式、低門檻的工種。強制分類進入相對穩定期的城市,勢必會大力關注分類實效及長效管理,考評從業者應該不單能“把脈”,更應該會“開藥方”。“在此呼吁,讓服務于考評的第三方有機會成為更專業的考評人!”陸肖琴說。
吉麗認為,標準化和激勵機制非常重要,是長效持續的保障。昆山市逐級監督考核,從市級到街鎮、再到社區、直至每一個督導員。街鎮層面和市層面都會根據考評結果發布紅黑榜,公開給全市人民看,哪些小區做得好,哪些小區做得不好,不足之處在哪里,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一目了然。主管部門還跟社會公益組織共同研究了星級督導員評定辦法,不但有經濟激勵,還會鼓勵他們在工作崗位上有更大的發展。
愛芬環保項目干事崔蔚、福建一點藍色環保科技有限公司CEO張水龍、蔚藍之城(北京)生態環境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安艷從自身的工作實踐出發,進行了主題發言。
崔蔚主要負責根據上海市垃圾分類考評相關細則,幫助街道對居委會、物業、單位、志愿者的垃圾分類工作進行指導。他的發言是“上海垃圾分類考評夯實分類基礎”。上海市考評流程分為5個步驟:考評文件發布;市級、區級、街道培訓;現場測評;考評情況匯總和問題匯報;上海市每半年發布成績。上海市考評文件包含了街鎮、居住區、沿街商鋪評分標準(其中居住區一直是“五有”標準),這些都是“全市一張表”,并規定了可回收物、濕垃圾的分出量要求。2018年剛起步時,“有設施設備”和“有宣傳告知”占到50分,但“有分類實效”也占30分;到了2019年7月,實效比例迅速提升到60分,為上海市迅速提升實效奠定了制度基礎;2020年后,“有設施設備”和“有宣傳告知”比重進一步下降,而根據需要考評項增加了“有回收服務”,分類更加精細化。“總體上說,考評是相對科學和公平的,雖然中間伴隨偶然性,但長期考評就能夠反映真實水平。”崔蔚說。
張水龍深耕垃圾分類領域七年,通過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和環境教育體系建設,在廈門、漳州、福州等多個城市取得了重要工作成果。他介紹了“考評機制在廈門垃圾分類中的作用”。廈門垃圾分類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先解決基礎設施配備、物業履職和督導員到位的問題;第二階段強調點位合并優化,降低監督和宣教成本,并通過教育部門發動學生動員家庭分類,與桶前督導結合,提升分類效果;第三階段在實效提升后更注重垃圾分類的終極目標,居民從被動參與變為主動參與,從簡單分類發展為精細化分類,從分類提升到源頭減量的高度。而考評垃圾分類向前推動的重要力量。在一點藍色負責的考評中,還特別注重扮演好智囊團的角色,以考促改、以考促優,動態式提升。廈門還通過多個周期的反饋機制來強化考評力度:每天都有日報,每周有周報,此外還要進行月報、季度報分析。這些報告會反饋到市領導小組工作群中,從市領導、區領導到街道管理者都會看到;《廈門日報》每個月公示,各區、各街道的得分、排名一目了然,還列出了60分以下的居住區和公共單位。此外,垃圾分類也是創建文明城市的必考項,做得不好的地區甚至會失去候選資格。因此,各區級和街道主要負責人都特別重視。
安艷曾經帶領團隊成員開展“創城”、“創衛”、河長制、垃圾分類等多項第三方檢查,以及環境領域的調查和研究。她分享的主題是“從城市宏觀治理視角看垃圾分類考評”。她展示了“創文”、“創衛”、首環辦考核、垃圾分類考核、河長辦考核等工作指標其中都有跟垃圾相關的指標,這些考核的流程也是類似的,即問題上報、督辦、再驗收、月排名;但是,各級政府需要在各項考核的優先級找到平衡,也需要更加簡單而清晰的指令來指導工作,因此考評指標不宜過于繁雜。北京的垃圾分類工作雖然是城管委主導,但還是需要多元參與,也涉及到多個部門,如學校動員在教委,基層社區動員在民政部門,而物業管理在住建委。“而考評指標是一個指揮棒,納入了指標就有了政策依據,有了政策依據就有了財政資金依據,從而相關的人財物才能跟上。”安艷說。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