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因原材料價格波動導致的“動力電池”價格暴漲的情況,一度讓新能源車企的產(chǎn)銷計劃陷入了被動。先有廣汽董事長曾慶洪在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調(diào)侃自己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后有長安掌門人朱榮華公開吐槽,自己的銷量被“電池漲價”拖了后腿,反正只要談及“電池價格”,老板們的臉色似乎都不太好看。
原因也不難理解,這動力電池的成本價格非常昂貴,其占新能源汽車的整車成本比重往往能夠達到40%~60%,一旦電池價格上漲,廠家的造車成本也會迅速飆升,而電池事關新能源汽車的續(xù)航和性能表現(xiàn),消費者也尤其看重產(chǎn)品在這一方面的表現(xiàn),因此想要在電池上省錢,幾乎不大可能。
所以對車企來說,要么保持原價犧牲利潤自己吃虧,要么就提高車價以彌補成本上升所帶來的利潤損失,但這又容易影響銷量,反正左右都為難。不過這種被動的狀態(tài),似乎從今年起就開始有了緩解的跡象。
(資料圖片)
從3月20日的碳酸鋰的國際平均價來看,其31.25萬元/噸的平均價格比三天前足足下降了1.25萬元/噸,與去年11月60萬/噸的最高價相比幾乎下降了40%,且仍有繼續(xù)下降的趨勢,而電池價格的下探也使得廠家在汽車定價方面有了更多的自由,這也是為何不少新能源品牌會在最近有如此大優(yōu)惠的原因。
以特斯拉為例,今年3月他們在美國市場再次對車價進行了下調(diào),旗下兩款定位較高的Model X和Model S的價格分別降低了10000美元和5000美元,而在中國市場他們也從去年10月開始就進行了大幅度的價格下調(diào),其最高降幅達到了9%,金額在2萬-5萬元人民幣不等。
盡管特斯拉方面一再表示,降價是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的促銷行為,表面看是吃虧買賣,但實際上,近期動力電池成本的不斷下降,才是他們敢“以價換量”的真正原因,畢竟馬斯克是位無比精明的商人。
事實上,鋰礦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去年“電池漲價”引發(fā)了一輪“采礦”熱潮,源源不斷的新礦崛起使得,鋰礦開采過盛,但從去年開始,全球經(jīng)濟就進入了持續(xù)低迷,車市也跟著遭殃,汽車銷量不見漲,市場供大于求,自然也影響到了整個電池產(chǎn)業(yè)。
資料顯示,從全球范圍來看,今年的鋰市場缺口將從去年的7.6萬噸碳酸鋰當量,縮減至最低2萬噸的程度,所以需求的快速下滑,導致了碳酸鋰價格暴跌。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盡管鋰礦的價格下跌了不少,但整體的價格還是維持在了一個較高的水平,而隨著全球汽車市場電動化轉(zhuǎn)型的不斷深入,即便汽車市場整體蛋糕不會做大,但電動車銷量依然會保持一個比較大的增速,畢竟大量的燃油車,最終是會被新能源汽車所取代的。
這表明,短期的價格下跌并不代表未來的電池價格走勢。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關鍵詞:
營業(yè)執(zhí)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