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山是怎樣的景區?
棲霞山(Qixia Mountain)位于南京市棲霞區,古稱攝山,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臨棲霞山,其中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棲霞山。
棲霞山素有“六朝勝跡”之稱,在明代被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譽。歷史古跡遺址80多處,薈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綠色文化、民俗文化、地質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千年古剎、佛學“三論宗”祖庭、佛教“四大叢林”之一的古棲霞寺就座落在棲霞山西麓。
自明代以來就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棲霞丹楓”為新金陵四十景之一,山西側的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是棲霞山吸引游人的主要景致,為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棲霞紅葉種類很多,尤以楓香為主,包括紅楓、雞爪槭、三角楓、羽毛楓、櫸樹、黃連木等,每到深秋,山中漫山紅遍,猶如晚霞棲落,蔚為壯觀。
棲霞山有三峰,三面環山,北臨長江,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宮又稱鳳翔峰,海拔286米;東北有龍山;西北有虎山。棲霞山的地學內涵極為豐富,古生物化石眾多,是許多地學名稱的命名地,被專家稱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地學教科書”。
棲霞山景區內有哪些景觀?
明鏡湖
明鏡湖位于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景點名“彩虹明鏡”,有《彩虹明鏡》碑立于湖邊。向東有月牙池,然后就是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
棲霞寺位于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南朝時期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設有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棲霞寺始建于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楊堅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當陽市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并稱天下四大叢林。
千佛巖
千佛巖在鳳翔峰西南麓,南朝齊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圣像以紀念明僧紹。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于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東飛天石雕像就在中102號佛龕中,這個洞龕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頂的兩組飛天為橙色,線條清晰可辨,中間佛像頭頂的火焰隱約可見。雖然僅有這么兩對飛天,但這是中國所發現的最東部的 “敦煌遺跡”。
桃花澗
桃花澗自明代以來,逢春桃花爭妍,久負盛名。明代秣陵名士盛時泰在《棲霞山志》中述:“春暮夏初,則紅英綠蔭錯落左右,游人行其下,衣袂皆有季色”。 明末清初,秦淮名妓李香君也在此隱居,死后葬于桃花澗畔叢林。桃花澗中的桃花湖和李香君墓隔路相對,棧橋、古楓、桃林、亭榭、湖水、疊浪巖、天開巖、御花園環繞期間。
乾隆御花園
御花園為清時棲霞十景之一,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棲霞行宮,御花園為其賞花探幽、吟詩作賦、揮毫潑墨之處。《攝山志》也說,御花園匯集天南海北之奇華異草,云片及南朝至明代名人題刻,和幽居庵、亭、閣、廊、軒組成幽靜、錦簇的皇家園林。復建后的御花園位于風景區核心地帶,依山傍水,背靠主峰,前有桃花湖,南有天開巖,園內林木覆蓋,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主建筑(峭倩)1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