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看這里的鵝卵石和這些有什么區別?”
站在江北嘴的江灘邊,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東南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董孟指著腳邊顏色各異的石頭發問。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4個地球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的“穿越重慶山脊,尋找滄海桑田的地質秘密”系列活動,帶領媒體記者來到了中心城區的江邊、步道,從地質角度探秘江與城的關系。
(相關資料圖)
江北嘴千廝門大橋下江灘。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供圖
石頭“講述”重慶城市變遷故事
記者一行來到江北嘴江灘公園位于千廝門大橋下的江邊,枯水時節裸露出著大片的灘涂。就在這片灘涂上可以發現億萬年來重慶城與江的變化。
“紅色泥巖是侏羅紀時期形成的,當時重慶還是一片湖泊,氣候炎熱干燥,因此這也成為構成渝中半島地基的巖石。”
董孟又指向一旁鵝卵石堆疊在一起的巖石:“這些是礫巖,形成于幾千至1.2萬年左右。”
而散落一旁的顏色各異的鵝卵石則是近現代隨河流沖刷出現的。
不同地質時代的河漫灘出現在同一個位置,這是為何?董孟解釋:“長江的發育經歷了五次地殼抬升,每次抬升河流下切河床會下降、周圍基巖受擠壓上升。”他介紹,長江和嘉陵江在演化過程中發生著強烈的下蝕作用,河流不斷侵蝕地表的巖層,河床高度不斷下降,而渝中半島在地殼的抬升和河流下切的共同作用下逐漸形成。
佛圖關隧道。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供圖
石頭助力重慶城市發展
此外,在大家熟悉的“開往春天的列車”打卡地,佛圖關步道沿途可以發現不少防空洞,經過多年風霜為何依然保存完好。
“此處這些洞穴所在之處的巖石巖性為泥巖,因泥巖硬度較低,更容易挖掘,防空洞的頂板為砂巖,因砂巖質地堅硬不易垮塌可很好的作為防空洞的支撐。” 董孟從地質角度為大家解釋了巖石和城市發展的關系。
看到不少市民打卡軌道佛圖關站以及“開往春天的列車”,他也補充道,這一列車所穿過的佛圖關隧道所開挖位置的選擇原理就與上述防空洞的巖石選擇相同。
據了解,本次科普活動路線是基于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正開展實施的“重慶市中心城區重要地質遺跡資源評價”工作成果的基礎上,挖掘地質遺跡資源點的科普價值所形成,通過實地考察,向參與者講述重慶大江大河與城市生長之間的地質故事。
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東南地質大隊地調院院長任廷聰正在給記者介紹礫巖。
“下一步,我們將梳理地質遺跡評價(項目)成果,建立重要地質遺跡名錄表和數據庫,服務于地質遺跡資源保護利用和國土空間規劃。”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東南地質大隊副隊長譚穎介紹,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還將在此基礎上,牽頭創建地質遺跡科普示范點,推出精品研學路線,同時利用全景影像等數字化成果建立微網,讓公眾身臨其境了解地學故事、普及地學科學知識,服務于地學旅游科普以及城市提升行動。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首席記者 王瑋/文 記者 謝鵬飛/圖、視頻
(本文來自新重慶客戶端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