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是起源于中國的一種棋,屬于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由于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給人極大的樂趣。
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中國象棋在中國的群眾基礎遠遠超過圍棋,是普及最廣的棋類項目,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象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紅黑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十條橫線、九條豎線共分成90個交叉點;中國象棋的棋子共有32個,每種顏色16個棋子,分為7個兵種,擺放和活動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先把對方的將(帥)“將死”的一方獲勝(因為擒賊先擒王)。
中國象棋產生背景
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中國,國家戰亂紛揚,烽火狼煙四起,象棋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軍事戰爭與體育競賽相比較,有很多顯而易見的相似之處。例如,都是以獲得勝利為最終目的,對抗過程都是通過技戰術進行表現。既有謀略主旨,又有戰術手段。象棋作為模擬古代戰爭的智力游戲,每一局都在咫尺棋盤上演繹著金戈鐵馬、兵戎相見。棋盤上的車、馬、炮、兵就是古代的戰車、戰馬、火炮(或者投石車)和士兵的象征。相比其他體育運動項目,象棋與古代軍事有著最為直接的內在聯系,其戰略思想和戰術特征受到了古代軍事思想的影響。
隨著時代變遷,象棋日趨完善的同時,也不離軍事戰爭和兵法的宗旨,有很多棋局精妙的戰術構思及戰術組合都諳合兵法之道。在排局古譜中,如《淵深海闊》、《梅花譜》、《橘中秘》、《適情雅趣》等等,很多排局就是以兵法、三十六計、三國演繹典故和戰爭名稱等命名的,它們不僅構思精巧,與所命名的歷史典故名稱也十分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