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荒漠化治理這一世界性難題面前,深圳市第三高級中學科創社團的10名高中生交出了一份令人驚艷的答卷。由陳錦鴻、李睿軒、孫嘉啟等10位同學同學自主研發的“沙漠智灌衛士機器人”,這支平均年齡17歲的團隊,用300天的攻堅證明:青春智慧同樣能解決生態難題。
一場調查引發的科技創新
通過對我國西北干旱地區調查,發現傳統人工種植存在三大痛點:①人工種植效率低下(日均僅200株)②水資源利用率不足30%③幼苗存活率低于40%。這些問題促使我們思考如何通過技術創新解決。“能不能用機器人代替人力?”這個想法很快被團隊提出并加以實現。
破局:從“紙上談兵”到沙漠實戰
項目推進并非一帆風順。首臺樣機在測試時遭遇沙塵暴,鉆頭被卡死,冷凝裝置效率很低。團隊重新設計鉆頭結構與出水系統,吳純希還創新性地加入螺旋刃帶排沙功能,最終使鉆頭鉆土能力大幅提升。
最大的技術突破來自冷凝水裝置。查閱大量文獻后發現,傳統制冷片在沙漠溫差下效能驟減。他們創造性地采用“半導體制冷”配合優化的濾沙風扇,使每日取水量大幅提升。“看到第一滴純凈水流出時,所有人都跳起來了。”團隊負責人陳錦鴻說。
沙漠智灌衛士機器人相比其他沙漠種植機器人,具備更高的種植效率和存活率。其獨特的冷凝水裝置和自主養護功能,不僅解決了水資源問題,還降低了人工成本。此外,機器人還具備跨區域推廣的潛力,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成長:在挫折中鍛造科創精神
失敗教會我們的比成功更多。300天里,團隊經歷了多次推倒重來,將原本笨重的機器人改為模塊化設計,不斷減輕重量,提高維護性能。
如今,這款凝聚集體智慧的機器人已具備多項核心技術:智能種植系統:四軸機械臂能夠自主的鉆孔,減少人工;空氣取水黑科技:半導體智能,提取冷凝水,滿足梭梭苗用水需求;北斗生態大腦:定位精度高,利用太陽能充電,保證續航一天
從實驗室走向沙漠戰場;
目前,團隊已正開發多機協作系統,希望通過自己的技術,為沙漠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深圳市第三高級中學科創社同學用行動證明,科技創新沒有年齡界限。該項目已獲得多次科技創新獎,并申請2項發明專利。治沙不該是苦勞力,我們要用青春智慧改寫人與沙漠的關系。
團隊成員:陳錦鴻 楊奕 邱昊宸 廖寧鋒 孫嘉啟 李睿軒 張梓豪 吳純希 劉楚瀟 賀佳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