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是解決致臭菌。
近年來,隨著山系穿搭、戶外運動的快速走紅,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發現:不僅認識的戶外品牌變多了,連過去不曾在意的面料成分也越來越受重視。這和戶外運動品牌與生俱來的科技屬性密切相關。比如防水透氣面料 Gore-Tex、保暖材料 PrimaLoft、防水透濕面料 Dermizax等,已被廣泛應用,成為抓住消費者眼球的關鍵之一。
與此同時,或基于lululemon、薩洛蒙、始祖鳥等品牌對面料的知識普及,或始于博主們主動在社交媒體對產品性能的分析,消費者對功能性面料的追求也從高價的戶外品牌,延伸至普通服裝。
面料風潮下,率先發現市場機會的品牌瞄準自研面料,靠硬技術突圍市場。抗菌、抑臭成為最基本的訴求之一。不過如果仔細研究市面上的在售服飾,就會發現做到抗菌的服裝面料很多,但能真正實現抑臭功能的產品并不多見。
在抑臭這件事上,品牌依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成熟的“抗菌”與進階的“源頭抑臭”
首先需要明確一個概念,抗菌、抑臭、消臭并不是同一件事。
通常而言,抗菌面料指的是經過抗菌整理或含有抗菌纖維,能夠抑制織物上細菌、真菌生長、繁殖的面料。二戰期間,德軍服裝與戰地醫院紡織品采用了季銨鹽陽離子抗菌整理劑、經間歇式浸漬法加工的抗菌織物,對控制傷病員的細菌感染起到了一定作用。抗菌紡織品首次出現在大眾面前。
自此以后,苯酚類、有機氮類、二苯醚類等抗菌整理劑相繼推出,天然纖維抗菌面料、再生纖維抗菌面料、合成纖維抗菌面料等各種抗菌紡織品更是層出不窮。相對而言,我國研究和生產抗菌紡織品歷史并不算長,僅20余年,但行業發展迅速,目前技術進入成熟期,產品種類豐富。
Mordor Intelligence發布的《抗菌紡織品市場規模和份額分析-增長趨勢和預測(2024 - 2029)》預測,抗菌紡織品市場規模預計到2024年為132.7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159.5億美元,2024-2029年復合年增長率為 3.75%。其中,以中國為首的亞太地區將成為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
至于抑臭面料,是抗菌紡織品大品類中的進階型產品。
不少商家在宣傳時,經常通過混淆“抗菌”“抑臭”概念,誤導消費者。一方面是“抑臭”概念新興崛起,行業內缺乏標準與技術支撐;另一方面,主打“多日免臭”“長期清新”的產品,更容易從同類中脫穎而出,占據單品類銷售榜的前幾名。
央視新聞曾就“紡織品號稱‘抗菌抑臭’實際效果究竟如何?”話題,進行了一次深入報道。報道中,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選取了市面上30款抗菌功能的紡織產品,包括抗菌貼身運動上衣、抗菌毛巾、抗菌襪子,進行專業的抗菌防臭性能測試。
檢驗發現,雖然30款樣品抑菌率結果均滿足洗滌前抗菌效果評價要求,但是在志愿者使用3天后,產品均會散發不同程度的臭味,防臭效果并不明顯。
那么致臭的原因是什么?報道也給出了解答:致臭菌。檢驗結果顯示,該批抗菌功能的紡織產品中共發現16種致臭菌。
央視新聞
另外,與“抑臭”相近的概念——“消臭”,也經常被商家提起。
簡單來說,“消臭”是在人體排汗產生臭味后,利用物理消臭、感官消臭、化學消臭和生物消臭等方式,吸附或中和臭味物質,屬于“事后行為”。而“抑臭”則是通過抑制或殺滅人體上產生臭味的致臭菌,從源頭解決問題。
要知道,多年以來,紡織品抗菌性能檢測標準不斷完善,GB/T20944系列標準《紡織品抗菌性能評價》、AATCC100-2019《紡織品抗菌整理的評價》、ISO20743-2021 《紡織品抗菌活性的評價》等國際、國內標準相繼出臺,從安全性、溶出性、抑菌率、耐洗滌次數等多個方面,為抗菌紡織品的質量控制及市場監督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以國家紡織行業標準FZ/T 73023-2006《抗菌針織品》為例,里面詳細規定了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或肺炎桿菌)、白色念珠菌等考核菌種,并規定了相應的抑菌率考核指標。
但無一例外,這些考核菌種并不包含致臭菌。
直至2024年1月,T/CNGA 58-2024《紡織品抗致臭菌性能的檢測和評價》標準正式落地實施。抗菌紡織品“抑臭”賽道,才迎來了自己的可依標準。
據了解,該標準由中國服裝協會牽頭,遠東正大檢驗集團有限公司與南京禾素時代抗菌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及多家知名品牌等單位共同參與起草,主要明確了人體部位的代表性25種致臭菌,規定了紡織品抗致臭菌性能的定量檢測方法、技術要求以及抗致臭菌性能綜合評價等內容。
其中,禾素時代是生物基抗菌、抑臭領軍企業,已攻克多項生物基抗菌材料技術難關,推出了一系列生物基抗菌新材料。從禾素時代案例出發,或能帶我們窺見抑臭紡織產品的研發路徑,以及抑臭市場的未來可能性。
禾素時代logo
以產品研發力,驅動業務增長
2024年中國消費進入復蘇軌道,“減價提質”成為消費的主旋律。轉換到紡織品語境,擁有更多“特別且實用”功能的產品,且保持“高”性價比,才能打動消費者的心。
于禾素時代而言,這個“特別且實用”指的是源頭抑臭,“高”性價比則來源于自有核心技術與產品開發能力。
1999年,禾素時代的母公司天安集團,就開始生物基高分子材料PHBV(聚3-羥基丁酸戊酸酯)的生產中試。以此為起點,禾素時代在科研創新上不斷出擊,組建強力科研團隊的同時,還積極尋求外部力量,與香港理工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不斷夯實其生物基抗菌行業的領先地位。
發展至今,禾素時代生物基抗菌領域相關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等共計五十余項,是PHBV、生物基抗菌材料OPHB的全球唯一量產商,PHBV相關課題多次入選國家“863高技術研究計劃”。
禾素時代OPHB生物基抗菌原液與禾素Pro?纖維
聚焦到核心技術上,禾素時代持續推進生物基抗菌纖維研發,通過將PHBV經過特殊酶解工藝,制備出環保安全的OPHB生物基廣譜抗菌原液,實現了三代生物基抗菌纖維的迭代升級。目前,禾素Pro?纖維是禾素時代面向紡織領域推出的新生代生物基抗菌抑臭纖維,具備廣譜抗菌抗病毒、抑臭祛異味、非水溶性、耐高溫、環保無污染、安全無毒害、長效抗菌耐洗等多個優點。
這主要得益于禾素Pro?纖維中的OPHB生物基廣譜抗菌活性成分。比如在抑臭祛異味上,OPHB通過抑制或殺滅人體上產生臭味的25種致臭菌,從源頭抑制臭味產生;而且對在特定條件下造成某些疾病的感染源,如須毛癬菌、加德納菌、創傷弧菌以及痤瘡丙酸桿菌等具有很好的殺滅效果。
致臭菌種類
另一大技術——O-S技術是制備禾素Pro?纖維的核心,在賦予紡織品原料抗菌、抑臭、抗病毒效果的同時,還能保持纖維、紗線、面料處理前后各技術指標不變。
不可否認,“源頭抑臭”賽道目前仍舊藍海一片,擁有多項專利加持的禾素時代已經領先幾個身位,躍入其中。不過能否得到市場信任,贏得先發優勢,仍舊得回歸到產品上。
基于此,面對C端市場,禾素時代推出以更看重源頭抑臭功能的襪子、內衣、服飾、家紡等品類,搶占用戶心智。
禾素時代C端抗菌抑臭系列產品
經歷過疫情3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衣物的抗菌、抗病毒、源頭抑臭功能。
大而全的品牌線設置,有助于禾素時代從更寬闊的視角吸引用戶注意力,即在購物平臺上,消費者雖然搜索“襪子”“短袖”“口罩”等不同關鍵詞,但都有可能成為禾素時代的潛在用戶。同時,通過廣告文案中統一的“生物基抗菌抑臭”概念投射,再次強化品牌的抗菌、抑臭屬性,從而完成用戶認知閉環。從效果來看,2023年,禾素時代全渠道銷售額近2億。
另外,禾素時代也在積極布局B端市場,推出抗菌抑臭長絲纖維、抗菌抑臭紗線、M型濃縮抗菌抑臭短纖、抗菌抑臭面料等多款產品,將業務的觸手伸及服裝服飾、家紡用品、醫療用品、母嬰護理、女性用品等多個領域,探索新的市場機會。
禾素Pro?抗菌抑臭紗線與禾素Pro?抗菌抑臭面料
整體而言,禾素時代已起到了良好的行業帶頭作用,聚焦技術研發底層,走出了完整的C端商業化路徑。接下來,錨定B端市場后,成為源頭纖維、紗線廠商的禾素時代,將需要花更多力氣,與品牌建立足夠深入的長線生意往來,與整個行業形成同頻共振。
再過不久的時間,當更多資本涌入、更多品牌入局,市場將陷入低價競爭的漩渦。這個時候,擁有更多原創技術、產品的公司,才會有更多市場話語權。好消息是,禾素時代正在以點點跬步,成就千里之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