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就曾經說過:“活著就要感恩。”感恩是直接導致幸福感的最有力的因素。
懂感恩的孩子,真的會幸福一些嗎?
研究表明:
5歲兒童的幸福感與感恩有關;
11至13歲懂感恩的孩子往往更快樂,更樂觀,并有更好的社會支持;
14至19歲懂感恩的青少年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更多地參與學業和愛好,成績更好。
但說到感恩,可能大家下意識就會認為:
“不就是把謝謝掛在嘴邊嗎!”
“不就是父母說什么就做什么嗎?”
“不就是...”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感恩”似乎變成了一個道德綁架的詞語,這個世界一談論到“感恩父母”,就變成:
“來到這個世界上又不是我自己想的,是父母非要把我生下來。”其
實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開始“漠視親情”,很有可能是因為家長給孩子施加了太多的壓力。
他們總是會說:
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你要是不好好努力,就是對不起我!
“你吃吧,我不愛吃。”
然后變成→我們都舍不得吃,都讓給你吃。
他們總是會這么做:
什么都不舍得給自己買,只給孩子用最好的,并一直強調、掛在嘴邊。
不斷拿自己家的小孩跟別人家的對比,強調別人家的小孩有多優秀、對父母多好。
這種方式對孩子好,
真的能讓孩子學會感恩嗎?
1、剝奪了孩子的價值感
你的犧牲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你犧牲了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你的人生是有價值感的,但你剝奪了孩子的價值感。
會讓孩子感到自卑
會讓孩子感到沒有價值感
...
孩子會覺得家長所作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一種壓力,讓孩子很自責。
3、會讓孩子失去獨立的能力
許多家長認為自己為孩子包辦好一切,付出了一切,孩子就會懂得感恩,其實不是的。在這種模式的親子關系中,看起來家長是操心最多的,但是長此以往,會讓孩子逐漸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并讓孩子出現厭煩的心態。
2、會讓孩子出現逆反心理
常說“你應該這么做、我都是為了你好”這種家長是對孩子以愛之名進行控制,其實孩子心里很想擺脫你的這種控制,但又因為內疚而乖乖聽你的話。
但是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度,孩子可能在哪一天就會開始產生逆反心理。
01
找準自己的邊界感
父母過好自己的人生,承擔起父母的職責;孩子奮斗自己的目標,為自己的夢想做主。
不要過度干預孩子
學會掌控自己的“控制欲”
適當承擔自己的責任,不要“事事包辦
各有邊界,互不干擾,互相鼓勵,這才是最健康有序的家庭關系。
02
尊重孩子的想法
接納孩子本來的模樣,讓他的生命沿著自己的軌跡發展,而不是強勢的去干預孩子。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媽媽在對待孩子時不需要把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以引導為目的。
03
家長以身作則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那首先父母就要成為那樣的人。”
既然想讓孩子懂得感恩,那為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以身作則,平時用行為和話語來溫暖孩子的心,用愛來接納孩子的本性。父母的心愿只是“孩子能快樂地過好一生”。
讓表達愛意不再停留在犧牲、奉獻,讓“愿你快樂一生”的心愿能夠被準確無誤地接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